站地铁的时候,我特别留意带着孩子的父母。在如此“人才挤挤”的环境中,必然产生身体之接触,产生意念之分歧,孕育出应时应景的教育。这种突如其来的“教育”恰恰反映了家长的教育艺术与教育水平,在这种拥挤不堪的恶劣环境里,能够免费体验教育案例,也是我的一种运气了。
http://s16/middle/6b6c52e9g9cfeac8337af&690
就在昨天,我和其他人一样被其他人“拥护”着上了地铁。“被进入”地铁车厢的有男人、女人、儿童和各种包裹,从进入车厢方式来看,真正做到了“众生平等”。
站在我前面的是一对母女俩,他们之间的一举一动很快吸引了我的注意。地铁驾驶员也是人,也会受情绪情感的影响,这辆车就开得很飘逸。在颠簸的过程中,小女孩脱离了母亲的怀抱,伸手去够前方不远处的门栏杆。她的执着与蹒跚让我觉得非常有趣。就在这个时候,母亲大人突然发话了:干什么去啊?孩子用力握住了门栏杆,方才说道,我怕摔倒啊!母亲大人又说,到我这里靠着,摔不着的!之后,孩子不再说话,而有意思的是,她一只手拉着妈妈,另一只手依旧死死地抓住那个栏杆。
在地铁这种拥挤的环境中,人都会有一种寻求安全的需要。通常情况下,大人会找扶手,女人会找男人,小孩会找家长。当孩子有意识地远离家长,寻求扶手的时候,表明他已经开始具备“独立”的意向了。也许是出于模仿,也许是出于新鲜,但可以肯定的是她的行为是“成熟”的,是应该得到赞美和强化的。眼前的这位母亲,非但没有鼓励,反而要求孩子回到她的身边,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引导,一句话就阻碍了孩子的心理成长。
根据我对年龄性格的划分,30岁左右的年轻家长正处于支配期。此时具有很强的支配欲、控制欲甚至领导欲。他们希望孩子听话,听从他们口中说出的每一句命令。而处于0-6岁的孩子恰恰处于性格的服从期阶段,由于缺少完全行为能力,他们也需要家长的全方位指引。我在前面的文章说了,0-6岁,尤其是4-6岁是最佳的亲子教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中,父母给予的社会教育要帮助孩子们建立独立思考意识,培养独立生存能力。而不无遗憾的是,大多数家长在这个需要“狠”的年龄,施予了太多的“柔”,把孩子们彻底给教“软”了。在这个真正需要理性教育的时候,家长们往往凭借着冲动与意气,指挥着孩子们的言行。
地铁里的母亲呼唤着孩子,满足了自己内心的一种控制欲望,还打着关心孩子的旗帜,来操控孩子的行为。当孩子进行反驳的时候,她感到权威性被挑战,顿时说道“到我这里靠着,摔不着的!”她以自己的高大身材来捍卫失去的权威性。这就好比,人们在坐新手司机的车,总往后座闪,司机这时候保证会表现出很不爽的样子,说道,“我开得不错了,好不好?”失去对方的信任自然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落差,但那位母亲也许存在一种意识上的偏差。孩子的独立或反叛本身并不代表不信任家长,是他们渴望接受社会化,体现个人能力、价值或成就感的一种表现。
所以尴尬如上,孩子一只手拉着母亲,一只手仍旧扶着栏杆。叛逆的种子就此埋下,而那位母亲却浑然不觉。那只拉着母亲的手满足了母亲,那只扶着栏杆的手满足了自己。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和谐”!(一笑)事实上,家长退一步,孩子就会进一步。当你有意识地发现孩子的独立意向或行为,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与肯定,而不是让他们一味地迎合你的脚步,服从你的口味。倘若,孩子自己去扶栏杆,你大可以说,孩子你真棒!这样可以让站得更稳!更安全!
还有一次,一个年轻妈妈拉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在大街上走。母亲为孩子买了一根冰棍,小孩目不转睛地看着妈妈手中的冰棍。母亲一边剥去冰棍的包装,一边温柔地对她的宝宝说,“小宝,别着急,这就给你吃啊!”站在一边的我,听着暖暖的,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就在孩子母亲递给孩子冰棍的瞬间,包装纸飘落在地上。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小孩子屈膝去捡地上的包装纸,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母亲说道,“干嘛呢?别捡啦,多脏啊!”
http://s5/middle/6b6c52e9g9cfeb3fc4ac4&690
我们太多的错误,是因为我们永远不能抛开家长这个身份。为了孩子的独立,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抛开家长这个身份。你的溺爱与愤怒,都会让我们的孩子混淆人际关系的正确认识,从而不会正确的做人、做事。保持理性,减除感性,运用科学,摒弃主观,才是对孩子负责任的教育与爱。
我相信教育的能力,也同样相信教育的破坏力。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孩子成长的细节,把我的家长身份浓浓地披在了教育的身上。在更多的时候,教育是观察与倾听,它不是一种权力,而是一种理解与支持。从另一个角度讲,家长与孩子其实都是生活的初学者,如果我们能够以一种“成长搭档”的身份与孩子相处,或可称为“亲子共学”,相信亲子关系一定会越发和谐美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