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勇赫:父母就是孩子的心理咨询师

(2010-12-21 12:33:42)
标签:

教育

弗洛伊德

宋体

理解

心理咨询师

刘勇赫

亲子教育

勇赫大叔

少儿

育儿

    很多家长在困惑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究竟对于教育方面有多重要?理解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一部分?还是孩子的一种需要?理解应该是双向的,还是单方向的付出?什么才算理解呢?

这些问题,在亲子问题咨询商尤为常见。事实上,“理解”二字天天挂在嘴边,天天充斥社会,却很少有人践行。当然,也就只有很少的人可以“享受”到它了。我想,可以享受别人的理解,也是工业社会背景下的人的一种福祉了。

 

理解究竟是什么?估计问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法。幸好,我们有一种权威的工具叫词典。词典中说理解就是据理了解。通俗来说,就是根据道理去了解。这样说来,“理解”与“了解”的区别,不过是对他人信息“深加工”与“粗加工”的过程。诚然,理解与了解的本质都是对于某人或某事的关心,但理解真的就是了解的简单升级么?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在日常中,我们听到“理解”和“了解”这个两个词中,我们会明显感到不同的气场,“理解”中夹杂了更多的情感成分,一种让人体会到温暖的力量。“理解”不是“了解”,它不是单纯的心理活动,一定伴随一些“行动”,这正是它与“了解”的区别。

http://s2/middle/6b6c52e9g97e4420afeb1&690

    我觉得,理解是对他人的需要作出合理化的解释。很显然,“合理化”标志着理解是一个高级的心理词汇或心理现象。不可否认,理解是难的。作为咨询师,我们经常会使用“你说的,我理解”这句话。有些人把他当做了咨询技术,其实在这句话之后,真的应该咨询者一种科学合理的解释。心理咨询师利用心理学知识解读了求助者的烦恼,如我为什么看见某个人就会恐惧?我为什么总对考试焦虑?如果真正理解求助者,就要彻底了解他的过往和基本资料,然后给出一种来自心理学的解释。当求助者听到科学合理的解释后,便会减轻大部分的心理负担,解决个别心理问题也就变得容易多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父母就是孩子的心理咨询师。也许我们不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也不懂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但是我们同样可以运用一些简单的心理技巧,解决儿童的烦恼,塑造儿童健康的人格。“理解”就是对孩子的一种心理辅导,它是基于对孩子的了解。只有充分的了解孩子,才知道哪些是他们的不足。我们站在家长的高度,会比孩子更轻易地发现影响他们发展的障碍物。也可以预言,将来他们必会因为某些烦恼而向我们求助,而我们早已想到了对策,可以完全“理解”孩子。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理解、建议三步走,对孩子进行支持,这与荣格的心理分析过程相似,但缺少了个人阐述阶段(弗洛伊德阶段),因为儿童本身就处于弗洛伊德阶段。

了解是最基础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从这个环节中,我们可以清楚得知儿童的需要。经过我的学习,设计了一个“漏杯理论”,希望能给家长朋友们提供一些思路。

http://s1/middle/6b6c52e9g97e4348c7910&690

我曾经跟我的学生说,没有一个人生下来是一件完美的工艺品,我们要做的,就是用一生的时间来修缮自己。就像上图一样,我们每个人生下来就是一个残缺的杯子,杯子下面的漏洞不是你想要的,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它代表遗传。

 

遗憾的是,我们父辈、祖辈赐予我们的天分、天才都随着他们同样无偿赠予的“先天不足”而流失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力不从心,能力发挥不出去,情感表达不出来,理由便在此。所以,你首先要了解父辈、祖辈给你哪些超人的潜质(如父母良好的性格、气质、能力等),同时,你也要了解父母的一些不良心理习惯、生理习惯以及行为习惯。比如父母性格暴躁,又具有血压高的症状,他的孩子从小就要注意克制自己的脾气,这就是遗传漏洞给我们带来的麻烦;另外,智力水平也有明显区别,试验表明,父母接受了良好教育,他的孩子一般在分析、理解问题上会比较有建树。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上帝赐给了我们一个“塞子”。这个塞子就是用来弥补遗传这个漏洞的,它的名字叫做环境(这个环境是泛指的)。有些人不喜欢周围的环境,有些人逃避环境,其实都是不适应环境。而不适应环境的原因就在于他根本不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在我看来,环境就是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互动关系。我们应该尽可能的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如果环境已不可控,则可以效仿孟母——搬家——寻找一个新的“塞子”。

 

大多数人重视教育,但并不了解教育。曾经有人说,教育是教师的天职,我看这是片面的理解了教育与教师的概念。教育即教书和育人,教书是对前人经验的一种传授,意思是不让我们的孩子忘了老祖宗的文化;育人实际上是更高一层的要求,而这项要求不是靠教师一个人可以做到的。它需要家长、社会、政府的配合完成。现在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是“教学相长”,意思是在课堂上教书的过程中,学生有所提高,教师也应该有所收获。我将其“发扬光大”,认为教师、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一种“平行”关系。在真理与知识面前,我与学生都是探索者,我们一起朝着未知领域迈进。在我的课上,学生永远不是观众,他们是主角,而我是配角兼导演。同样,在家中,我们做家长的,不要视孩子为有趣的玩偶,也不要把他们看作是待命的小兵,您要把他首先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人。给予他尊重与肯定,在很多时候,您和孩子不如保持一种“平行”关系——将平等的观念植根于他幼小的心灵。向他倾诉您工作的疲惫,也倾听他学校的生活;为他做好美味佳肴,也希望他能够做些简单家务;谈谈您对生活的看法,也让她说说对生活的盼望。简言之,要给他话语权,这是让她学会负责,而不是依赖。这种“平行”的家庭教育将会让您的孩子受益一生。

 

http://s11/middle/6b6c52e9g97e44018603a&690

    了解的内容如上,遗传、环境、教育都是孩子成长最基本的信息,只有基于全方面的了解,才能知道自己的孩子“短板”在哪里?当孩子问道一些具体的问题,你应该运用科学的知识去解释,用平和的心态去回复,这才是理性的爱。

理解就像上台一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我们需要有太多的知识储备。哄骗或者敷衍、恐吓,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儿童造成心理伤害,更会对他日后的行为方式造成负面影响。

建议就是根据了解、理解,对孩子设计的目标提供可操作性的方法。这需要父母更多细心的观察,和认真的学习儿童心理学等相关知识,为儿童发展做出“真正”的贡献。请记住,有些看似对孩子好的语言并不是建议,如“你就应该好好学习!”“你得变得积极主动一些!”“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若他就强!”貌似语重心长,听如循循善诱,不过使我们家长在变相的抱怨孩子。孩子在听到这样的“建议”后,依旧是一头雾水,反而更加厌烦与叛逆。可以说,我们再说出这样的话时,我们也不清楚应该怎样去做。我们的“强词”裹上了我们关心的糖衣,显得顺理成章。而事实上,只有建议才能让孩子体会关心,只有建议可以真正帮助到我们的孩子。因此,我建议,如果遇到我们不能够解释或引导的问题,还是应该实事求是地寻求心理咨询师、教育咨询师,甚至专家的帮助。他们可以为你的孩子提供可操作性的方法,解决你的燃眉之急。此外,“求助”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让孩子明白,个人的成长或成功,总会需要外界的帮助。

可以说,心理咨询真的是一项专业技术,如果能够运用到亲子教育当中去,必然会给儿童成长带来不尽的好处。家长的支持就是孩子最大的社会支持系统,这让儿童真正感到内心的温暖,并使得家庭成为了他奋斗一生力量的来源。

http://s7/middle/6b6c52e9g97e44396c736&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