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勇赫:如果别人老亲你,你该怎么办?

(2010-12-08 14:10:58)
标签:

瑞瑞

宋体

亲子教育

行为方式

宝贝熊玩转数学

刘勇赫

勇赫大叔

性格

学习

    今天与同事顺路,便下班与她一起接她家的宝宝瑞瑞。瑞瑞在我们单位也算个小明星啦!她的妈妈经常把家里拍的一些视频照片秀给我们,让我们一同体会她喜悦的心情。我比较喜欢女孩儿,对瑞瑞更是情有独钟,于是在第一时间就把我翻译的《宝贝熊玩转数学》送给了她。瑞瑞妈总是在四岁的瑞瑞面前这样介绍我,“这就是送给你书的翻译家刘叔叔!”搞得我还挺害臊的,可以说瑞瑞妈的赏识教育,已经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幼儿园的老师把瑞瑞妈妈叫到一旁,很和蔼的说了几句,瑞瑞妈表示理解地点了点头,就回到我的车上,我一猜今天一定是放生了故事。

瑞瑞的班上有一个叫亮亮的小男孩,非常喜欢和瑞瑞在一起玩。这本身没什么,但亮亮总在瑞瑞不注意的时候,偷偷亲吻瑞瑞的脸颊。今天竟然用手挠伤了瑞瑞的小脸,瑞瑞妈可是气坏了,一下摘录她对孩子的训话。

    http://s1/middle/6b6c52e9gde4c05a407f0&690

    “瑞瑞没关系,亮亮是喜欢你才这么做的!……他还老亲你是吧?别人根本就不应该亲你!你只能让爸爸妈妈亲!……爷爷,奶奶亲也行!其他人一律不行!听到没有?别人亲你的时候,嘴里会涌出口水,口水里有许多病菌,特别脏!……听到没有?以后谁都不让亲!”

瑞瑞在一旁眼睛呆呆的,想插话也不知道从何说起。我毫不留情地当面指出了瑞瑞妈的言教过失,因为我觉得我的沉默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亮亮的亲吻行为明显是受到父母或者媒体的影响,不算是孩子的错。瑞瑞被别人亲是被动的,也表现出她的美丽、可爱受到了大家的欢迎。瑞瑞妈激烈的语势会让瑞瑞出现人际退缩的现象,原本自然的社交方式被彻底破坏了。从此之后,很可能使瑞瑞远离大家的友好。而我痛斥的是,瑞瑞妈在语言上的严重错误。企图让瑞瑞远离别人的亲吻是可以理解的,但说“别人亲你会流口水,口水有病菌特别脏!”这些话,对于儿童心理上造成的伤害的巨大而持久的。我们姑且不论医学角度上来说,口水到底有多不卫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句话是给瑞瑞设置了一个认知—行为模式:首先,亲你是一件很脏的事情。其次,你要远离亲你的人。前者是一个错误的认知模式,后者是一个错误的行为模式。由于儿童对于母亲的先天依赖与服从,她定然将两条视为将来生活中的金科玉律。心理学管留在内心深处的特殊事件成为情节,瑞瑞的“拒吻”情节很可能会伴随她的一生。小的时候体现不出麻烦,而到了谈恋爱的年龄,问题便出现了。在一个花前月下的晚上,深爱瑞瑞同时也被瑞瑞深爱的男孩儿,正准备温柔地亲吻瑞瑞。瑞瑞看到这个动作后,突然表现出极度恐惧的表情,使劲儿把男孩儿推开了。男孩儿纳闷,还以为是瑞瑞害羞,于是准备第二次“进攻”。这下瑞瑞表现出了极大的愤怒,竟然将男孩儿训斥了一番,男孩表示不解与委屈,连声说道,你是冷淡么?于是瑞瑞的这段美好的恋情就告吹了……

弗洛伊德的思想成就有二,一是潜意识是人行为的驱力,二是早年生活决定成年后的行为方式。如果把这两点结合起来,就是“情节是人的心灵症结!”童年时留下的“拒吻”情节看似被压抑了,以较为合理的方式储存在人的潜意识中。在青春期开始,这些不合理的认知—行为方式便会像火山爆发一样涌现出来。幼年时期的错误意识成为了心理疾病的导火索,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http://s7/middle/6b6c52e9g96e019a34c76&690

    精神分析的的“移情疗法”,就是让成年人回到童年时期,找到现实生活中畏惧与焦虑的源头。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于
0~6岁期间,接受了母亲或父亲错误的点化。

瑞瑞妈听完之后,甚为紧张,显出一副自责的样子。我对瑞瑞说,瑞瑞啊,亮亮喜欢你,所以才这样做的,他一定很听你的话,你就把叔叔这句话讲给他听,亲吻是大人们表示喜欢的方式,我们小孩儿有小孩儿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相互握手,相互拥抱,相互帮助……

瑞瑞妈听后,啧啧称赞!

其实,大多数错误的行为方式源于错误的认知模式,这模式从媒体,教师,同辈群体中来,更重要的来源则是0~6岁的亲子教育。亲子教育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幸福与健康。

亲子教育不可能一句话说清楚,不过有两条原则请切记。其一,要求孩子做的,你自己一定首先做到,并且让孩子看到。其二,保证当你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理性思考的,并且可以真正帮助到孩子。亲子教育的核心是亲子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不要让孩子成为倾诉工具或发泄工具。

http://s12/middle/6b6c52e9g96e00eb60d6b&690

    语言是教育的常用表现方式,亲自用语不必规范,但必须要严谨。这就需要我们多了解一些幼儿健康、心理方面的书籍,用科学武装我们的语言。

我们曾经是被吓大的一辈,现在家长却延续使用着“再闹大灰狼就把你吃了”之类的语言。这种缺乏思考与艺术感的恐吓不是教育,倒更像是行为威胁。

如果孩子不知道怎么做,就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如果孩子做错了,你就告诉他对的什么。一切反语、挖苦、夸张对于早教都是不合适的。他的正确的行为方式需要言语的鼓励与强化。

有两句话,请务必从你的教育词典中删除……

你是个天才。

你永远不会成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