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少会发现有人捧着一本《梦的解析》或《儿童心理学》津津有味的拜读,但你却会经常听到路边有人谈论关于心理学的问题,至少他们的语词中会经常出现“性格”、“兴趣”、“态度”、“能力”。他们不是心理学的专家,他们就是一些普通人。不知道何时开始,大家关注自己的性格,开始发现孩子的兴趣了。我们不必像心理学家研究的那样深刻,我们至少会因为关注自己而变得幸福。就像马斯洛在创立学说之初,他一直在学习各个流派的心理学观念,却没有发现关于爱的研究,在他看来心理学就是一种大爱的科学,它存在的价值就是让人获得幸福。苏格拉底也曾经说,幸福就是自足。什么能让你学会自足呢?心理学也许不能给你具体做法,但是可以明确告诉你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每天学点心理学,就像每天滴点眼药水,路还是会走错,但至少心里清楚了很多。每个人都会遇到刺激,或者好,或者坏,但是每个人对待同样刺激的反应却大不一样,之前对待一件事情的反应我们称为态度,往往伴随着情绪表现;当我们遇到了很多事情,我们希望降低我们的心理成本,就把相同的刺激归为一类,用同样的反应来处理,这种习惯化的反应就是我们的性格。
每个人性格的形成都是由于0-6岁受到不同环境(父母尤为重要)的影响,但并不代表性格在6岁之后被最终确定了下来。发展心理学最新的研究方向——生命全程的观点已经给我们一种希望,即除了儿童时期,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是重要的时期,人会因为一些事件或自己的学习与行为,改变自己的生活。改变了生活,也就改变了性格。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生活让性格更完美。
也许我们不寄希望于彩票,也许我们不追求大富大贵,也许我们没有超人的才华或财富,那么我们在性格的养成方面确实有着一些相似的经历。这种生命全程植入的亲子教育会带给孩子一种存在感与使命感,他们会更加把精力放到自身的修养与成长上,更加客观地评价自己与他人,将自己视为一种资源,并且充分而优化的使用之。
http://s8/middle/6b6c52e9g963e82c2ca97&690
不同的性格时期,对应不同的心理任务。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除了第一个阶段,父母始终是以一个“助手”的身份而存在。孩子是自己的教师,我们充其量算一个“助教”。孩子完全有能力,也必须为自己的成长发展做好“备课”工作,这一点在叛逆期之前就要对孩子做好交代。在学校的时候,教师们经常去研究自己的课堂内容,殊不知真正应该研究的是我们的学生。我曾经做了个比喻,教师是捧哏的,学生是逗哏的,课堂上学生是红花,而教师是绿叶。我又觉得教师应该像节目主持人一样,他的课就是为孩子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思想,表达自己情感,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言归正传,教师的伟大,不是在于他说服了众生,而是因为他成全了学生。作为家庭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家长的着眼点就放在两个地方,感统训练与亲子训练,且听我慢慢道来。
0-6岁,服从期。这个时期的儿童缺乏思维水平与行为能力,在各种方面处用劣势,我们需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归属感。通过什么方式呢?是感统训练与亲子训练。其实0-6岁亦可分为两个阶段:0-3岁与4-6岁。0-3岁的儿童要通过一系列的感统训练培养他们的感官能力和行为能力。对这方面训练的忽视,会导致很严重的心理问题或生理问题。
感统训练的科目包括视觉、听觉、本体觉、触觉、平衡觉。可以说0-3岁是儿童刚刚产生感统能力的时期,错过了这段时期将是一生的遗憾。在儿童康乐中心或医院,可能会对大一些的孩子进行器械方面的训练,但终究不能补救早教时期遗留的问题。其实,在0-3岁不必刻意去买器材,我希望提供给大家一些省钱又省心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切忌,我所提到的这些方法,都可以用物质奖励辅助进行,因为0-6岁的儿童没有形成理性思维,也就不会对奖励形成依赖。
http://s11/middle/6b6c52e9g963f5b4639aa&690
视觉的训练当然是为了眼睛正常的工作。我们需要找来一张正方形的白纸,横纵画出一个棋盘。你可以任意将其中几个小格涂成黑色,通过图形或数量来吸引儿童的注意,通过孩子数数来进行视觉刺激。也许她会数错,那也可以奖励,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注意黑白的区别,而不是算对数字。之后,我们可以把表格画的更大些,图形更加复杂一些,让他们注视1分钟之后,背着去画图形。除此之外,多让他们接触自然环境,或者比较鲜艳、比较“正”的色彩,这种真实而又强烈的对比,有益于他们是视觉的完善。
听觉的训练在医学上也比较困难,因为器材比较昂贵,很多医院也是望洋兴叹。除非是先天的障碍,我认为听觉是最容易训练的,或者说听觉的好坏更多的是一种习惯的养成。降低电视音量,当然还有夫妻吵架的音量,就可以降低儿童的听觉阈限,大大提高儿童的听力。此外,有意识让儿童多去接触不同的声音,亦可以促进他们知性思维的形成。
本体觉,又称运动觉。大脑是指挥部,身体各个部分是他的士兵。有人决策英明,更要有人执行得力。本体觉就是一种“集体凝聚力”的体现。比如走路的时候摔跟头、说话的时候大舌头,都是因为本体觉没有训练好的缘故。在临床上,我们采用最多的器材是“网缆插棍”、“蹦床”等。在家中,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做一些儿童舞蹈动作,如果儿童有一些模仿行为,我们要给予积极的肯定或引导。
触觉,是非常容易忽略的一种感觉。而他对于儿童的心理影响确实最大的。没有经过触觉训练的儿童或多或少都会在童年时期表现出多动倾向或自闭倾向。对待触觉,我们可以购买一种便宜的器材,叫做“大龙珠”,这种塑料球上面布满了“凸起”。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奖励方式让孩子接触这个玩具,比如原地拍球、坐在球的上面、拍球走路等,当他充分接触之后,触觉能力便会自然产生。当然还可以选择“羊角球”,让孩子的训练更加丰富有趣。除此之外,还有一项运动叫做“袋鼠跳”,被认为是触觉训练的最佳运动。找一个布袋子,让孩子站在里面,双手抓住布袋两边,是人和袋子形成一个整体,朝一个方向跳跃,并适当给予奖励。
平衡觉,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训练儿童的平衡能力。学校会采用平衡木、平衡桥,作为家长,我们确实无力选择这么专业又占地方的器材。没关系,只要在地上画条线,儿童根据你的不同要求进行“走路”就可以了。一开始,可以让他们走一条线,从A走到B;然后可以要求在线上单腿蹦一段时间,再走一段。当熟练之后,可以画两条线,甚至更多,让他们再不同的线上“行走”。
五觉的感统训练就是为之后的行为能力打好基础,也培养了儿童良好的“执行力”,这也是社会化中的重要一环。0-3岁的教育主要是围绕感统训练展开,至于让儿童过早的接触知识,我认为有百害而无一例。服从的性格不是坏的性格,他是人性格中的第一个阶段,也是日后成人人格的中一部分。您的科学而温和的方式,必然会给儿童们一个丰富而又健康的幼年。我们经常会说有些孩子听话,懂事,那正是因为他们具备足够的“行为能力”以完成大人们交给的任务。
4-6岁是性格的关键时期。儿童开始有意识地参与父母的生活,通过一些幼稚的方法去影响父母的思维。然而此时的父母,尤其是母亲要格外清醒,我们的典范教育正在对儿童的一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儿童在这个时期把父母视为自己的偶像,在他们短小的视野中,父母的力量是强大的,甚至是无敌的。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亲子训练,让孩子把目光从对于父母的欣赏,转化成有效的模仿。0-3岁培养出儿童的自信心与安全感,4-6岁则需要培养儿童的归属感与成就感。0-3岁把孩子当孩子,4-6岁就要逐渐把孩子当做“大人”来看待了。因为有一天孩子要叛逆,要独立,我们把一些看家的宝贝拿出来,让他们可以充分掌握,将来便可以在残酷的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了。这看家的宝贝就是如何与人相处!我们根本看不出儿童的人际交往技巧与成人的人际交往技巧有什么不同,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共同属性——社会性。我在给成年人开课时讲的CASH理论,完全可以让孩子去接受与使用。CASH分别代表沟通communication,活动activity,微笑smile,帮助help。 通过互相沟通、相互活动、互相微笑、相互帮助,来提升自己的人际魅力与交往水平,有利于在将来发展时减少更多不必要的麻烦,获得更多的朋友与资源,达成自己的目标。我会在之后的文章中具体来讲如何开展CASH训练。
http://s4/middle/6b6c52e9g963f85f78a6d&690
4-6的教育是最关键的亲子教育。6岁之后的孩子,由于接触了更多的人事,他们会把父母的教育当做唠叨,因此如果您想对孩子进行性格方面的教育就趁6岁之前完成。一般来说,家长的“教育”会在子女的耳畔反复上万次,这也是为什么大一点的孩子不喜欢与父母交流,在他们的印象中父母的教育是乏味而单调的。对于性格教育,或者说是心理健康教育,我提出了ROMP四个方面,分别是理性教育、客观教育、典范教育、积极教育。分别在前面的文章中都有阐述,这里不再赘述。理性的教育培养孩子理性的性格,客观教育培养孩子客观的认知,典范的教育培养孩子典范的行为,积极的教育培养孩子积极的情绪情感。这些方面的重视就是为了形成儿童良好的性格,防止其在青春期,或者成人之后爆发严重的心理灾难。
六岁之后,就要从教育孩子的角度转化成关心孩子的角度。关心成长与健康,而不是学习与规则。 后者是教师的职责,前者是父母的义务。当孩子不是一味的听从你的召唤,而是希望你为他的计划增补建议时,你的早期教育就起到了效果,也可以说你的教育成功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