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勇赫:家长与教师的关系越简单越好

(2010-11-23 11:17:29)
标签:

少儿

教师工资待遇

叛逆期

我的大学

中心论

勇赫大叔

亲子教育

学习环境

老师:

    您好!现在学校的老师要求家长每天都要检查孩子的作业,并且要求签字和改错。我看了您写的案例《父母不要做孩子的家教》,觉得很有道理,可是现实又很残酷的,现在学校老师的行为方法我不能左右,还有就是孩子的现状,您看我该怎么办才好呢?我极度困惑中,请求刘老师的帮助!谢谢您还有您的博客。

                                                                                                                                                                                                                        一位母亲

 

家长朋友:

    您好!在《父母不要做孩子的家教》这篇文章中,我着重强调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不是孩子的家教、不是孩子的保姆、不是孩子的守护神。在6岁之前,我们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考虑儿童的成长问题。0-3岁的感统训练,决定了儿童一生的行为能力;4-6岁的亲子互动,决定了儿童的人际交往水平。在0-6岁的短暂而美好的时光中,儿童应该从父母那里学会基本的生存方法,包括如何获取知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控制情绪,甚至如何获得保护或安全。在我们为孩子打下良好的生存基础之后,也就是六岁之后,儿童开始依靠他们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适应、影响与改变着周围的环境。在发展心理学早期的研究中,7-8岁的儿童被认为进入了逻辑判断养成期,换句说他们进入了理性思维的初始阶段,说的通俗一些,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心眼儿,他们开始“叛逆”了!

    在我看来,叛逆是一件好事情。之后我会专门写一篇关于“性格成长”的文章,一个人的性格一生要经历六次“升级”,分别是服从期(0-6岁),叛逆期(6-18岁),顺从期(18-24岁),理解期(24-30岁),支配期(30-48岁),稳定期(48-)。每一个阶段都是人生的必经阶段。没有经历叛逆的“青春期”,也就不会发展成顺从的“集体人”,更不会蜕变成创造更大价值的“支配狂”。由于种种原因,人类的性格呈现了多元的情况,事实是很多人在年龄增长之后,依旧保持了早期的性格,性格相对于生理年龄没有成长。

 http://s7/middle/6b6c52e9g95b4e26610a6&690

  
就像小狼离开狼窝之前,母狼要对小狼进行封闭式训练一样,我们的亲子教育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儿童进入叛逆期的准备工作。叛逆就是独立的表现,儿童要求独立,这是一件多么让人欣喜的事情啊!只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缺少对独立的正确理解,或者由于生理、心理、行为三方位发展不协调,出现了一些我们看来可笑又可气的事情。如对异性产生好感,为了考试成绩高而作弊……其实,如果我们把这些问题放到整个儿童的大群体中,你会发现它只是个正常而普遍的存在,是我们太把问题当难题了!无论是精神分析大师阿德勒,还是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他们无不站在“后天”派这边,都认为人可以拥有自己的美好目标,并根据这个目标使自己成为一个比之前完美的人。

   

    人,是有自己的目标的,而且初始阶段都是善意的,至少是符合生存道义的。不能因为一次两次行为上出现了问题,就否定了人的思想道德。一个儿童,乃至成人,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因为达不成目标而苦恼,也不是因为缺少手段而心烦,其实是因为影响其目标,阻碍其发展的人或事情太多。这种影响对于成人来说可能包括社会、媒体、舆论、上级领导、父母、妻子、孩子、邻居……在我们没有认真规划我们周围的“人际资源”时,他们很显然成为了你的“人际垃圾”!对于我们的孩子呢?他们受到的影响并不是来自多方位的,这是由于他的社交面决定的,影响他最深的就是教师和家长。

   

    很显然,家长在0-6岁期间,发挥了教育作用,6岁之后,教育的任务应由教师与孩子自己承担。就像“新课改”中提到的,“……在新的课堂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这句话标志着曾经“教师中心论”横行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教师回到了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教师的地位问题。我自己也曾经是小学教师,我的妻子也是小学教师。我们共同回忆过一个现象,就是现在的孩子不太容易管理了。之所以教师会背负比以前更多更大的压力,也是因为教师失去了曾经的中心位置,成为了“众矢之的”:教委、教研员要求教师提高理论素养,学校校长要求教师增强课堂效率,学生要求教师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家长要求教师更加关注自己的孩子,社会对于教师的为人标准更是从未松懈……在加上社会舆论对于教师工资待遇的错误解读,以及教师家庭中出现的矛盾,他们的心理问题早就成为了行业内的共识。这样的教师能够给我们的孩子一些什么呢?

           http://s1/middle/6b6c52e9g95b4f5a53160&690

    一方面我非常理解教师,另一方面我也对一些教师采取消极管理的方式表示遗憾。比如,把作业留给家长去判,甚至让家长督促儿童学习。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儿童的生活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也可说,儿童在与父母、邻居伙伴一起玩耍时,也会学到很多的本领。上下学内容的无差别,直接导致了儿童对于学习的厌恶。那天,恰巧和我的大学导师吃了个饭,她说“家庭是一个讲爱的地方,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我对她说,“母亲的爱是感性的爱,您给我的爱是理性的爱。”其实,两种爱对于儿童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家长缺乏教育方面的技巧,学校教师的理性之爱就显得更加可贵。如果您孩子的教师也明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远远重于知识的巩固的话,他就不会把作业留给孩子和孩子的母亲。

    

    当然,您会说教师的命令,我怎么敢不听呢?这种思路就回到“教师中心论”的时代。如果真的以孩子发展为中心,我认为至少对于每一个儿童的作业要求应该是不同的。也许这些话您不妨对教师去说,那么就可以通过孩子的表现或言行传达出去。因为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题,不是家长与教师的问题。我们不必要也不应该去插手学校教育,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关心儿童的业余生活和身心发展。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教师送礼;直到今天,我的妻子也在接受学生父母的赠礼。这些“礼”当然用意很明显,谁也不会刻意将它与收受贿赂相联系。我不觉得这是影响社会风气的行为,我只觉得这是影响儿童思维发展的行为。我们把人际关系搞得复杂,就使得儿童不能在6-18岁这个最叛逆、最有激情、最有主见的时候吸收更多的社会影响。我们的“不当助力”没有帮助孩子,反而抹杀了他对自己的信心和成就动机。相反,我们如果和教师的关系越简单,儿童就会更加重视师生关系或同学关系。因为在他的世界里,教师、同学可以帮他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而不是我们。处理与教师的关系有以下几个原则,请留意。

   

    一、不阿谀,不轻蔑。教师是一种普通的工作。他们有自己的职业责任和社会贡献。教师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他的工作。用适当的尊重取代奉承,会让教师体现到真诚和感动。我也曾听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研究生母亲很不客气地和教师说,您什么学历啊?这个地方应该这样去讲!每个教师有自己的风格,他所传授的是知识与规则,不出现知识上的问题,应该让孩子去接触不同类型的教师,这对于孩子适应性是有帮助的。

    二、不要求教师关注孩子,让孩子关注教师。一个刚上学的小孩,常会被教师贴上标签,如“爱哭”、“淘气”。由于受到了老师的过分关注,“爱哭”的孩子变得性格脆弱,“淘气”的孩子变得任性无理。我们的教育始终是这样的,学校不是一个学习的地方,是一个受教育的地方,我们都是“被学习”的一代人。从小,让孩子不压在“关注”、“关照”之下,而站在“关注”、“关照”之上,他们就会变成自信的人,乐观的人。关注教师的方方面面,既包括衣着也包括上课时的语态,这倒是可以成为亲子交流的话题。

    三、 不提缺点、不提建议。缺点招人烦,建议惹人恼。你说什么要求对方改变的信息都会给人不好的形象,因此,为了孩子我们不与教师主动谈论关于教育的问题。

    http://s6/middle/6b6c52e9g95b4feb4a115&690

    四、激发儿童学习动机,让他们解决学习问题与师生矛盾。也许有的教师只关注儿童的成绩,可是作为父母我们更加关心儿童的全面发展。“爸爸妈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需要宝宝帮忙,宝宝在学校中遇到的困难也不需要爸爸妈妈帮忙对不对?在家里,我们需要更多的互相帮助!”这些话,蕴含着深层的爱,一种不需要理解的爱。孩子也会在学习中摸索出一条道理,尊严来自于实力,当获得了学业成绩时,他可以向教师提出自己的学习方案,教师也会尊重他自己的选择。

   

    家长与教师的关系越简单,孩子与教师的关系越紧密。我们做得少,反而可以给孩子留下更多的反思空间。

                                                                        刘勇赫 yongheliu@sina.cn

                                                                         2010年11月2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