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明朝军事 |
分类: 人物 |
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年)至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28年间,
三保太监郑和率领大小船只二百多艘、人员二万多人组成庞大船队七次远航。
令人纳闷的是,
除了少数参与者曾写下一些亲身见闻,
官方对此旷世盛事却几近绝口不提。
近代学者,终于从《皇明祖训》找到了答案……
【皇明祖训】
1373年,明太祖朱元璋掌政5年后,主持编撰训诫子孙的《皇明祖训》。
此后,《皇明祖训》成为明朝历任皇帝主要的思想依据,
而且是必须遵守的皇室「家法」。
史官记载皇帝的日常实录,也会提及《皇明祖训》的相关内容,
以示没有违背,这成为明朝极重要的制度和惯例。
【不征诸夷国】
《皇明祖训》首章,逐一列出子孙必须注意的十七项要事,
其中第四项「不征诸夷国」便直接涉及明朝对邻近诸国的政策。
文中强调:
『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
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还详列了「不征诸夷国」:
【两块碑石】
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率领船队第七次下西洋。
驻泊太仓时,立下了《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碑;
后经福建长乐时,又立下了《天妃灵应之记》碑。
由于官方对于郑和下西洋的记载极少,
这两块碑石,成为研究郑和下西洋最重要的资料。
绿框,出发地-太仓;蓝框,长乐)
【原则不合 + 海禁】
《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碑,提到:
『及临外邦,其蛮王之梗化不恭者生擒之,其寇兵之肆暴掠者殄灭之』
还详列了历次战事。
显然,这做法与「不征诸夷国」强调和平友好的原则不合,
官方因此无法大方引述《皇明祖训》来彰显,
而且早在洪武年间就开始实施严格的海禁,
郑和如此大规模远航也违反太祖立下的国策。
难怪,官方对此旷世盛事,
只低调在日期、行程、携回珍宝做了一些简单提及。
前一篇:达芬奇闲来无事藏「密码」?
后一篇:美国为何「龙卷风」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