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达芬奇名画趣闻 |
分类: 人物 |
上图,名为《抱银貂的女子》(Lady with
an Ermine),
是达芬奇的三大名画之一(另两幅为《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的微笑》) 。
小说《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2003年出版后,打破美国小说销售记录。
从此,达芬奇与「密码」一词结下不解之缘,
彷佛与达芬奇有关的事物通通有「密码」。
【寓意】
其实,达芬奇和所有画家一样,每张画作都有「寓意」在其中,只是解读人人不同;
而且他的画作有的是徒弟代笔,有的则因损坏被别的画师修补过。
后人搞不清楚其中原委,通通解读为「密码」当然是哗众取宠最简单的捷径。
这是美国唯一的达芬奇画作,达芬奇24岁时所绘。
背景的杜松象征坚贞,在意大利文与吉内芙拉谐音,
达芬奇以此「寓意」吉内芙拉坚贞又美丽。
【工作坊学徒】
达芬奇14岁时,到当时最著名的『维洛奇欧(Verrocchio)工作坊』习艺,
30岁才自行开设工作坊。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气昌盛,
教会、王公贵族大量订制艺术品(包括画作、雕刻、壁画…),造就这些工作坊生意兴隆。
工作坊其实就是「艺品包商」,作品都是由老板主导,与弟子们分工完成;有些作品甚至全由弟子制作,老板只是挂名。达芬奇在『维洛奇欧工作坊』时,只能在维洛奇欧的画作里负责画只狗(如下图)、或画个小天使,但已让维洛奇欧惊艳不已。
出自「维洛奇欧工作坊」的集体创作,达芬奇当时21岁左右,在工作坊当学徒。
据考证,此图的小狗、鱼是达芬奇所绘。
【创业】
后来,达芬奇自己开设工作坊,也是采用集体创作。
集体创作,容易导致许多作品的风格迥异,
这就困惑了后世的艺品鉴定家,也让人误以为达芬奇藏了「密码」。
【要先审稿】
达芬奇是当「包商」,作品是金主委托制作,
出钱的是老大,作品制作前要先审稿。
有时稿件一退再退才定案,甚至作品快完成,金主才说不满意。
达文西是身份低下的工匠,客户是主教、王公贵族,个个都是趾高气昂很难侍候的人物。
【包商难为】
是达芬奇受修道院委托绘制但未完成的稿件,图中有他人的修改。
达芬奇还没开始作画,就弃大量稿件去了米兰。
艺术史学家认为:
『达芬奇这种人绝不会拟好草稿后又画上不同内容。
最合理的解释是委托人不喜欢达文西的草稿。』
顶上那幅《抱银貂的女子》,
描绘的是米兰公爵洛多维柯•莫罗(Lodovico il
Moro)的情妇切奇莉亚•加勒兰妮。
以现代仪器检测,可看出该画已历经多次修改。
「包商」真是难为呀!
【藏「密码」?】
《最后的晚餐》是米兰『圣玛丽亚感恩教堂』餐厅的壁画,
此画被后人认为其中「密码」特多;
其实,这是因为几世纪以来,历代画家持续修修补补所致。
文艺复兴时期,教会势力庞大,神职人员个个圣经故事倒背如流,
壁画稿件的审核很严格,岂可能让「包商」达芬奇随便自由发挥?
全世界的「包商」都是希望尽快完工结案,
金主对于设计稿有意见,照着修改就是了,谁会闲来无事藏「密码」?
1625年,为了方便进出在墙上加开一门,
虽然后来补回去,但原画中耶稣的脚部已完全不见了)
前一篇:世界最大的「飞机坟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