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网络成瘾的儿子——家庭咨询实录全过程(三)
(2011-01-05 14:04:16)
标签:
育儿中国小立小女孩网络成瘾 |
分类: 咨询实录 |
家有网络成瘾的儿子——家庭咨询实录全过程(三)
又过了一周,这次妈妈单独参加,妈妈一来,就表示感谢,说,孩子有些变化。
THS:你发现了孩子有什么变化呢?
小立妈妈:就上周,我和孩子他爸吵架,他爸爸什么都不管,孩子的学习也不管,孩子的什么都不管,我正说到气头上,孩子过来,给我端了一杯水!
看着妈妈眼圈有点红了,我问,然后呢?小立妈妈说,没什么然后了,自己也没再吵,也没说什么,三个人各干各的事去了。
THS:你有什么感觉?
这一句问话,使得妈妈落泪了。几次哽咽,她都停顿,整理了自己的情绪,然后再说出来。看得出她在克制自己。
因为孩子经常上网,学习成绩下降到班里的后十名,但这都不是妈妈最担心的,妈妈说,有几次,孩子说想离开家,不上学了,自己才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曾经尝试过很多努力:
严厉指责,控制孩子的钱、时间,甚至不允许孩子出门找同学,不管用,孩子经常反抗。
后来又尝试过好言相劝,压着自己的怒火,好好和孩子讲道理,讲学习的重要性,孩子就像“没听到”一样,对自己的话没有任何反应。
想带着孩子看看电影,出去玩玩,孩子都没任何兴趣。觉得真是没办法了。
说完,她低下了头,和那天我看到的小立一样。
我拿出那张画,当我掀开这幅图中妈妈的黑袍时,她看到了自己的“小女孩”,她一下子难以控制自己,哭出声来。
我看着这个妈妈,她显得那样弱小,无助,委屈,但我知道,这,只是她的一面。我等待着她,慢慢平静下来。
小立的妈妈:从来没有人真正懂我,我太累了,没有人支持我,帮助我,孩子现在这个样,老人、他爸爸、老师都怪我,怪我把孩子往外推,我有时真想一走了之,离开孩子,离开这个家。自己一个人过。
她继续说着,看着她已经慢慢从“那个支撑她强大”的高跷上下来,在视频里面的,是一个不再那么“强势”的妈妈,她慢慢说出自己的孤独,委屈,有几次,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是啊,接触了越来越多的人,那些对错是非,早已淡出了我的视线,我的“道德”判断,早已模糊了边界。
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妈妈,把自己强撑起来,看起来那么高,那么强势,但她的心里,是期待得到别人来满足自己的“内在小孩”部分,比如被关爱,被帮助,被宠爱,被支持,但因为别人看到的却是她那个高高的强势形象,别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她的“这个小女孩的需求”。
以致于,这个妈妈会感到挫败,会感到自己对别人的“过度付出”失去了意义,得不到想要的回报。同时,别人还离自己越来越远,这个看似高大的女人,因为她拔“高”了自己,就经常能看到别人的“低”,别人的不足。
我请小立的妈妈再拿过一张椅子,和她坐的椅子面对面,每当她坐到那个新搬来的椅子上时,就请她以小女孩的状态来表达,然后再回到这个椅子这,以妈妈的状态进行对话。
当坐到“小女孩的椅子”上时,她一时不知说些什么,就这样坐了一会儿,我请她回到“妈妈椅子”上,说出自己很希望妈妈对自己说的话,她含着泪,说出了这些话:
孩子,妈妈对不起你
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哭泣着像是自言自语,她很希望妈妈能够对自己说出这句话,她甚至能感觉到自己对妈妈的愤怒,这么多年来,都不能原谅自己的妈妈。
我引导着她,尝试在小女孩座位上,表达出自己的愤怒,这个表达她感到有些艰难,慢慢地说出自己的愤怒。
一种情绪一旦我们感知到了,表达了,就会发现情绪也会有很多种伴随着涌出。我们有时会认为,当我们长大了,可以“理解当年妈妈的很多做法了”,但这种“理解”只是我们成年之后的一种方式,童年的感受依然真实地存在着,甚至依然在发挥着作用。我们把这些感受表达出来,这像是一种放手的过程,而不是继续抓住它。
小立的妈妈在2个角色中互换,对话,然后,她更长时间地坐在了“小女孩”座位上,她的姿态、语气、语调也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着变化。
我看着她,心里的感受很复杂。我有时会认为自己是“孩子的代言人”,我在为每个人的“内心小孩”说话。这个部分是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的部分,是我们能够感受到幸福、快乐、轻松、有意思的“源头”,也是我们能够感知到别人的真实的部分的“感知源头”。一旦我们隔离了自己的这部分“内在小孩”,我们就隔离了自己对“幸福”、“快乐”、“轻松”、“真实”的感受。
这种对别人的“真实”的感受能力是如此重要,否则,我们更像在和自己“假想的别人”打交道,就像在亲子关系中,和我们打交道的,不是我们真实的孩子,而是我们“假想中期待的孩子”,他一旦不符合我们的“假想”,我们就会试图去干预、控制,想使他成为我们期待中的孩子。这时候,我们会很难感知到自己真实的孩子的感受,什么是他的需要?什么是他能感受到的爱?什么是他的生活?什么是他的人生?
小立的妈妈在“和自己”对话后,久久地陷入沉思。沉默,使我们的思绪得以延续。我没有打扰她,直到她再次看到我,我询问她,这周有什么是她想在现实中体验的吗?
她点了点头,说有很多,现在的感受满满的,我请她完成一次,她自己设定的“体验作业”即可,下一次,请孩子、爸爸、妈妈三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