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有网络成瘾的儿子——家庭咨询实录全过程(四)

(2011-01-06 13:39:39)
标签:

育儿

中国

小立

愿望

网络成瘾

分类: 咨询实录

家有网络成瘾的儿子——家庭咨询实录全过程(四)

 

又过了一周,这一次,三个人一起来的,妈妈在中间,和孩子靠得比较近,爸爸单独在另一边。

 

第一次和小立爸爸见面,他没有说话。我请他们找了3个玩偶,分别代表他们自己。然后,请他们分别摆放这3个玩偶的位置和脸的朝向。

 

小立的摆放:爸爸和妈妈在一起并排,自己面对着他们,距离稍远一些。

 

小立的妈妈:三个人并排,自己在中间,三个人都离得比较近。

 

小立的爸爸:妈妈和小立近一些,自己在他们的侧后方,离这两个人稍远一些。

 

他们三个人看着这些玩偶,都没有说话,我们一起慢慢分享着感受。

 

在这个家庭里,有一种很强的力量,就是这个父亲的力量。对于男孩子,父亲常常会成为他内心的一个重要模板,会带给他一些男性特质的经验。

 

我们一起来做一些反转练习的尝试,请妈妈来当“孩子”,爸爸以“妈妈原有的方式”来应对。

 

爸爸不知如何表达,我说,可以不用说什么,用肢体动作表达就可以了,妈妈蹲在地上,爸爸站着,用食指指着她,有些生气的看着她的眼睛即可。

 

当这2个人处于这个姿势时,妈妈一下子哭了,像小女孩一样,爸爸不知接下来要怎么做,看着我,我示意他,可以试着拥抱一下妈妈,他走过去,小心翼翼地伸出双臂,妈妈一下子躲进了他的怀里,我看到爸爸的眼睛也湿润了。

 

我再看小立,他脸上悄悄带着一丝笑意,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孩子不简单啊。

 

我们分享着感受,妈妈表达自己的感触很深,从来没有这样体会过,自己的“矮”,当自己“被指责”时,心里所感受到的那些复杂情绪,以后再也不想那样对待别人了,还表达,拥抱的感觉很好,很温暖。

 

爸爸表达着自己的感受,他说,从来没见过妻子这么“无助”的样子,他觉得自己很想保护她。

 

小立感到很开心,他说喜欢看着爸爸妈妈这个样子。

 

接下来,我们体会第二个情景。请爸爸、妈妈站在一起,孩子站在右前方,离爸爸近一些。这时,我看到爸爸悄悄牵起了妈妈的手。

 

是啊,孩子在长大,他终有一天,会离开这个家,去建立自己的家。妈妈的情感需要,很多时候需要和丈夫互动来满足。而原来的三角关系里,妈妈和孩子的连接很紧,爸爸游离在外,孩子需要“同性父母”的经验,来弥补自己原有内在经验的不足。

 

这时,妈妈有疑问了,怎么才能让他们靠近啊?原来妈妈觉得,以前,孩子的事,爸爸总是退后,我笑着说,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暂时离开这父子俩一下,他们自然就会用他们的方式靠近了。

 

在现实生活中,妈妈有时会对“爸爸”这个角色很不满意,觉得爸爸不够“负责任”,或者和孩子在一起,一点不注意。其实,爸爸会以自己的方式和孩子相处,即使这些方式,在妈妈看来不是那么“好”,但只要孩子和爸爸相处,这本身就足够重要。

 

爸爸的作用,从孩子出生,就会以不同的方式在进行。

 

最初的2年里,孩子和妈妈的关系很重要,爸爸的作用,往往会通过对妻子的支持,从而使妻子在有利的支持下,能够给与孩子更多的爱、关注、包容,这样间接的作用也很大。

 

孩子慢慢长大,爸爸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了。对于一个女孩,和爸爸的交往,会构成她与异性交往的重要内在经验。如果爸爸远离,可能会形成这个女孩对于异性交往的经验缺乏,同时会存在对“想象中的父爱”的强烈需求,这两种并存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会使这个女孩的亲密关系交往加大难度。如何和异性保持距离,这个女孩的经验会有很多,如何和异性“走近”,可能会因为经验的缺乏,而难以获得。

 

如果是男孩,爸爸可能会影响到这个孩子对自身男性特质的一些表达方式。如果爸爸远离,孩子的男性特质表达可能会缺乏经验,自我控制力,承担力,独立,自主,善于解决问题等等,经验会比较少。同时,这个孩子在将来自己担当丈夫、爸爸的角色时会增加难度,如何做一个好丈夫,如何做一个好爸爸,他没有经验。

 

在一个家庭里,常常会有一些隐藏的模式,比如,孩子上网时,妈妈就会去指责,试图去纠正,爸爸很少表达,孩子和妈妈的纠结在加大。

 

这个时候,我们常常会进行一些反转尝试,比如,妈妈由控制者转为求助者,爸爸由游离状态反转成亲近状态,成为面对儿子的主体。

 

这样的一些反转体验,会使原有的关系受到扰动,三个人在随动的过程中,会重新选择自己的位置关系。有时候,“问题”看似是来自一个人的,也有一种可能,是来自互动关系的结果。

 

两性关系和亲子关系常常混杂在一起,来自妈妈所感受到的困扰,有很多来自孩子的,却可能通过调整夫妻间的关系而得到化解,也可能通过调节妈妈自身的经验而得到化解。有很多孩子的“问题”,正像是一面镜子,投射出这个家庭成员间未被满足的愿望。

 

我和这一家人,尝试着在建立一个愿望瓶。就是在平时,当自己觉察到另外两个人有一个小愿望时,就写在一个纸条上,然后折起来放进愿望瓶,如果觉察到自己的一个小愿望时,也要写下来,放进去,三个人共同往里放,每周,会有一个固定的时刻,三个人一起打开愿望瓶,去实现这些“小愿望”,这一天,就是家庭的“愿望实现日”,未被满足的可以继续放在里面。

 

如果这个愿望很大,就可能会被放入“梦想瓶”,我们会拉长期限,会每年看一次,和另外的人分享自己的梦想,互相帮助。有时候,我们会把梦想瓶进行塑料密封,埋入土里,一年打开一次,变化会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展现。

 

每个人的愿望都很重要,我们重视自己,我们也会倾听对方。

 

最后,爸爸妈妈还表达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咨询这么久了,都没有给孩子的上网提供一些限制规则?我笑了,有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一件“事”的解决而感到困扰,以为事情解决了,问题就会解决。

 

但事情的解决难度,往往会超越“事情”本身,“事情”往往混杂着很多情感的需求在里面。我转向小立,解决的方法在孩子那。

 

下一次,我们会继续深入探讨。这次的作业,是愿望瓶的愿望收集,下次带来,下次还是3人参加。

 

                     中国家庭困扰解决方案课题组(THS)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配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