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知错不改

标签:
亲子育儿家庭困扰解决方案犯错知错不改 |
分类: 6--12岁困扰解读 |
现象:女儿总是知错不改,说她也不听,还犟嘴。
http://s11/bmiddle/6b61b3cat906d186d9eba&690
解读1:知错不改往往是对“负”性关注的邀请
在家庭关系里,父母无时不刻都在与孩子进行互动,也在对孩子进行反应。“正性”的力量,是对孩子的人、对孩子所做的事的一种赞赏、鼓励。“负性”的力量,对孩子的人、所作的事的批评、不满意。还有一种表现,属于情感忽视的状态,也就是没有任何反应。经过心理学的测试,如果无法或者很少获得“正性”的反馈,因为我们内心对情感的忽视、漠视的巨大恐惧,那么获得“负性”的反馈也要比“没有”反馈好。
如果在家庭氛围里,正性的反馈比较少,通常孩子会无意识地去做可以“激惹父母”的行为。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孩子会不停地做出很多让父母指责,不满意的事情,并且很难终止。这是因为在他内心里,存在着对“正性”反馈的渴望,及对被忽视的恐惧。知错不改也是孩子对“负”性反馈的一种无意识的邀请。如果妈妈了解得到孩子的害怕和渴望之后,就会知道,这种互动方式的调整,会是解决孩子困扰行为的方式之一。
解读2:孩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改正?
也就是说,孩子在什么样情况下,才会改正?调整自己的行为?http://s8/bmiddle/6b61b3cat906d1fe362f7&690
这是妈妈和孩子需要共同探讨的一个话题,也就是说,通常每个人会在“获益”更大的方向上调整,也会在“顾虑更低”的方向上调整。在知错不改的后面,孩子有什么样的获益,孩子有什么样的担心,是需要来沟通和了解的。如果不了解孩子的顾虑和害怕,也很难改变他的这种行动方式。
孩子的顾虑是什么?孩子的担心是什么?
知错不改的行为,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表面的顺从和行动的逆反,也就是说,父母更希望孩子在行动上进行改变,就要善于进一步了解孩子的一些想法。
这种知错不改,可能正是隐藏着孩子害怕面对的一些经验的缺乏,当我们了解了孩子的顾虑之后,才更容易明白,什么是孩子的需要,什么是孩子难以应对的顾虑,而不是以大人的角度来推测。
当家长着眼掉放在有效上面,就有可能会抛开我们头脑里那种主流文化的概念,“犯了错,就得改,你明明犯错了,你必须得改,你犯了错还不改,这种行为是很不对的”,这是一种主流的评判,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说教有时不那么有效,如果着眼点放到“有效”上,父母会考虑孩子的需求和顾虑,可以选择“情境游戏”的方式,增加孩子的相应经验,也可玩“真心话”的游戏,父母和孩子分别表达:“在……的情况下,我会改正错误”。
中国家庭困扰解决方案课题组(THS)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