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那浓浓的年味
(2017-01-25 15:46:05)
标签:
情感时评文化 |
分类: 文化传承 |
还有几天就要过年了,年,越来越近,却听不到鞭炮声,看不到人们置办年货忙碌的身影,仿佛一切照旧,嗅不到过去那浓浓的年味。春节,是一个烙上了鲜明民族印记的节日,是一个充分展示民风民俗的橱窗。贴春联、放鞭炮,春节染上了喜庆的红色;购年货、穿新衣、包饺子,春节饱含着浓浓的亲情;逛庙会、扭秧歌,春节充满了欢快的笑声……几千年来,中国人就是这样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地过着春节,春节已经成为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曾经,许多人心心念念地盼望着过年,在节日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却越来越失去了原有的感觉,年夜饭、守岁、拜年、放鞭炮、压岁钱、走亲访友……虽然很多东西还是在坚持,但是已经没有了当初那种渲染着浓浓喜悦的氛围。如今的人们,对于春节的期盼也许更多的是假期、休息,年年还在唱难忘今宵,如今过年再也没那么热闹,也再也找不回儿时的那种心情。
国人最具有代表性的温暖其实是吃饭,春节的这一顿年夜饭是饱含了对家的期待。年夜饭的核心是团圆,一家人辛苦了一整年,在除夕的晚上,围在一起吃顿饭,对于家庭来说,是绝对不能改变的。过去,年夜饭都是自己动手,从腊月初就开始准备,首先采购各种食材,其次是精心制作,最后香喷喷的炸鱼、炸藕合、炖肉等成品就准备好了,除夕晚上,一家人高高兴兴围在一起吃年夜饭,享受这份快乐。而现在,更多的人选择在除夕夜出去吃,年夜饭在酒店里举行。也许在家吃饭,要买、要做、要收拾,不如出去吃省事,既不用备料,又免除了饭后的打扫,却没有了那种全家人一起准备年夜饭的幸福感。如今,大家都很忙,而且出门就堵车,所以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选择了网购年货,这样的方式虽然快捷方便,但是却缺少了记忆中办年货的那种兴奋和满足。国人自古追求着“妈妈的菜”,在家吃年夜饭是最大的精神支柱,在年夜饭的味道中享受团圆的幸福。如今,生活富裕了,吃喝不用愁,虽然年夜饭只是一顿普通的饭菜,但数千年的传承却把它固化成了一种文化,使它成了圆融亲情的符号、和谐吉祥的象征。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的是美食,品味的是文化,感受的是温馨,舒展的是心情,渴望的是未来,享受的是过程。
拜年也是春节永恒的主题,拜长辈、访亲友,利用春节的机会大家凑在一起聊聊天、吃吃饭,是一个极好的接近彼此感情的机会。而现在,大家过年发个短信或者微信就算拜年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那些写好的拜年短信,不少人更是持有反对态度,干脆连短信也不发了。甚至有人写了一首歌,叫做《群发的短信我不回》:不管你是谁,群发的我不回。不是我不给你面子,实在是觉得太累。这真不是面子的问题,只是怀念真实的东西。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更加现实了,利益关系更多了,从平房到楼房,就是住对门也不来往,真诚的交流越来越少了。过去,左邻右舍的街坊相互登门拜年,增加了亲情、友情,所以邻里和睦相处,相互关心帮助。
古人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放鞭炮可以说是过年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了。在漫长的岁月中,大家对于春节的记忆,鞭炮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曾经有几年,过年时城市禁止放鞭炮,鞭炮声让人振奋,太静了,就没有了那种热闹劲了,所以很多人宁愿跑很远的路,也要去郊区过一把放鞭炮的瘾。虽然近年来雾霾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一到冬天,外面雾蒙蒙的,但是放鞭炮是一种传统,又不是天天放,就过年这几天,比起那些废气、浮尘,这根本就不算事儿。
传统意义的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九甚至到二月二,其中包含元宵节,如今只有年三十到初六这7天假日,一些家在外地的人,只能在火车上度过原本应该欢乐团圆的节日。春节的守岁、团圆的意义因此消失了。而元宵节没有了假期,人们已经投入忙碌的工作,哪有时间再去过节?有些人甚至忘了吃元宵,更谈不上看花灯了。因此要想恢复春节的年味,要把人们先在时间上聚起了,有了时间才有精力过节。春节的假期应该适当延长,至少到元宵节,让全家人过完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人团圆”的节日,充分享受到传统节日的温馨幸福。
如今,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对年的期盼也就慢慢淡化了,这年过得好像越来越没滋味,感觉亲情、友情少了,年味淡了,物质生活丰富了的同时,有些东西却永远的失去了。年味是心中那一缕带着醇香的回忆,在这年关将至的时候,静静回忆过去那浓浓的年味,内心深处始终有种挥之不去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