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明时节寄哀思

(2016-04-01 21:45:11)
标签:

情感

文化

杂谈

分类: 乡音乡情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诗中,安慰行人的是酒,是那位遥指杏花村的年轻生命。但最能给人安慰的,是家族人在先人墓前的团聚。清明时节扫墓,祭拜已逝的亲人,缅怀先贤,寄托哀思,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


    因为祖先,而有后人的开枝散叶。在充斥着浮躁、焦虑的现代社会,有些亲人多年不见,有的年轻人甚至相见已不识。清明时节,正好全家老少,放下手头的工作,从各地奔回,一起祭奠共同的生命之源。疏离的亲情,在祖先墓前得以年复一年地被重新激发。当今商品经济的时代,人们不难体会到,除了基于个人权利的契约,还有一份基于血缘的温暖。它给予活着的人以更丰沛的生命力量。


    向死而生,固然可以让我们清除自己内心的尘累。但更重要的,是这份对逝世先人的追思之情,根本不掺杂任何回报的期望。传统上所谓的祖宗保佑,已经体现在这一份全然真诚的情意之中。对活着的人而言,有多少馈赠,能比得上生命的无尽延续更为可贵。


    所以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人性之中,有着很自然的光亮。而这光亮的培养,就是家庭,是亲子与手足之情,是族人之间本应有的温暖相聚。孔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孝敬父母,是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对父母履行法律和道德的义务与责任,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上下辈关系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


    清明祭扫,就是这样一种让我们重温人之为人的习俗。它内生于我们的文明之中,而得以逐渐演进成型,一年年地参与构造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从来不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个人,总有祖辈,有父母,还有需要抚育的子女。我们感受其中天然的温暖,也就自然地在生老病死等各个环节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其中,有爱,也有礼;有融合,也有分界。爱而仁,礼与法,通过践行这些,一代代的年轻人,得以成为独立而有担当的个人。每逢节倍思亲,清明节又勾起了许多的回忆,有太多的不舍、太多的眷恋。


    逝者已逝,给生者留下的只是记忆和怀念的碎片,每当我们在扫墓的过程中,站在密密麻麻的墓碑林里,心里的悲伤油然而生,想着亲人活着的时候留给我们的快乐,那张慈祥的笑容就会闪现在眼前,那些曾经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亲人,都随着那痛苦的回忆慢慢的远去了,我们内心承受的是亲人离去的痛苦、煎熬和遗憾,我们的祖先早就把祭奠亲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和美德,延续到了现在,清明节就是怀念和祭奠亲人的日子,入土为安的传统习俗和理念早已根植每个人的心中,人们以扫墓、献花等方式寄托对已逝亲人的哀思,送去对先人的祝福,这是人本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在寄托哀思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活着的亲人,更应该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朋友,更应该把自己的每一天过得充实和快乐,这样当我们离去的那一天才不会留下什么遗憾。


    又是一年清明时,又是一年的花开花落,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失去的不会回来,不要沉湎于昨日的悲伤,在怀念逝去亲人的同时,别忘了珍重自己,因为生活还要继续,爱也再继续,怀念还要继续,一切都在继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习惯成自然
后一篇:黄昏漫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