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短信,幸福的烦恼
(2015-02-03 10:45:53)
标签:
情感杂谈 |
分类: 谈天论地 |
节日尤其是春节,互致问候是我们历来的传统,拜年更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回想从前,正月初一,早早的起床,穿上新衣服,放鞭炮吃饺子,然后在父母带领下出门拜见亲戚、朋友、邻居,见面互致新春的祝福,每家均以点心、糖果热情款待,小孩子有时还能收到压岁钱。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变,从平房搬进高楼,彼此间的来往慢慢少了,从最初的登门拜年,到后来的电话拜年、贺卡拜年。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越来越普及, 电话拜年还会受到时间、对方是否占线等因素影响,而短信拜年以其简单、便捷、富有个性逐渐取代了登门拜年、书信拜年和电话拜年,大家习惯了用手机给亲朋好友发送一些祝福短信。
亲人之间祝福问候、朋友之间联络感情、同事之间表示关心,短信越发越多。于是乎,一条小小的短信便架起了快捷的情感交流桥梁。前几年,每年春节的时候也就是好朋友和家人之间发一发,感觉还是比较温馨的,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份惦念和牵挂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克隆式”
敷衍了事:认识的,不认识的,署名的,未署名的,甚至连原作者名字都未删掉的转发短信。除了数量铺天盖地,短信的内容也没什么新意,不少都是被转发了无数次。作为传统的礼仪之邦,来而不往非礼也,人家给你发信息,至少记得起你,也是一片心意,你就算不感激涕零,也该心生好感吧。但是现在短信收得太多,不回不好,一条一条回过去,实在是比较麻烦。当祝福变成了程序化的客套,也就失去了珍贵的原汁原味,变为沉重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这种“情感铺张”靡费着宝贵的社会资源。
首先,发不发短信——纠结
发还是不发,这是个问题。发吧,千篇一律没啥意思;不发,又无法传情达意,还怕被人家挑理。我想短信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联络感情的方式,很多老同学、老朋友,大家各自忙于工作,又不在一个城市,一年半截也见不到面,过节发个短信挺好的,让对方知道我还惦记着你。给工作伙伴、客户发短信拜个年,可以增进感情,促进工作。总之,发短信拜年不是坏事,礼多人不怪。
其次,怎么发——头疼
群发还是一个一个发?祝福语是自己创作还是选择现成的?大多数人感觉自己忙忙碌碌或是时间精力有限,不如把精彩的短信后面加个署名,把现成的短信发出去。但是,为了表达真诚的祝福,花费一点时间,自己动手编写短信,哪怕是简单的问候,也是一种诚意,这样朋友看到了就能感受到你的心意。
最后,回不回——矛盾
即便是不发短信拜年的人,也会在春节期间收到或多或少的信息。回不回,矛盾又来了。现在多是群发,你发给我,我发给你,经常收到重样的短信,很多人觉得没啥意思也没时间,干脆就都不回了。但是,无论短信内容如何,在忙碌的春节期间对方能想到给你发一条祝福短信,说明有人惦记着你,就已经是一份诚意了,不回礼节上也说不过去。再说,回复信息,也耽误不了你多少时间。一方面表达谢意,另一方面也送去祝福。
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不能奢求太高,用最便捷的方式互发短信问候无可非议。但是,人与人之间任何的沟通形式都不能代替面对面的交流,短信祝福在失去新鲜感的同时,已经难以承载过多的感情含量了。见面道声“过年好”,仍然是最亲切的过年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