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儒子牛
儒子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606
  • 关注人气:2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念大学生活

(2015-01-12 21:29:21)
标签:

情感

文化

分类: 回首往事

我常常思念大学时的老师及同学,更怀念大学时的生活和学习。我是1981年考取大学的,那是一个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刚解决温饱的年代。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刚刚改革开放,商品经济的大潮还没有荡涤大学校园,学校如同一片净土,非常安宁。同学们思想也非常单纯,大家之间的交往也充满了真诚,生活简单而美好。同学们学习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求知,努力学习,毕业后报效祖国。这一点,如今的大学生不可能理解。因为那时候大学没有扩招,社会就业状况比较好,国家包分配,学生不用太考虑将来的前途。同学们延续了中学时代的学习劲头,把全部精力都用于学习,没有金钱、物质以及虚无缥缈的诱惑,没有就业的压力,也少有浮躁之风。作弊在当时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考场和平时上课的教室布局一样,学生们紧挨着坐,谁也没有意识偷看别人一眼。也有个别的同学会不及格,但往往承认水平如此,绝不会借助作弊的方式自欺欺人。

那时候大多数同学每天的生活是三点一线,宿舍—食堂—教室,每天早上6点上早操,晚上10:30熄灯。宽敞的阶梯教室挤满了听课的学生,那时不像现在有投影有录像,只有白墙上那块长长的黑板,黑板的右侧是老师推荐的参考书目。随着老师亲切生动的讲授,深厚的知识宛若天光云影从黑板上涌流下来,灌注着我们年轻饥渴的心。

我记得上大学的时候,7879级校友中有很多老三届的大学生,有的人已经成家并有孩子,他们学习非常刻苦,晚上熄灯后,他们还在水房里、走道里看书学习。终日在大学的象牙塔里,人人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同学们的学习非常认真也非常刻苦。所以教室和图书馆是大家必去的场所,晚上找自习的地方都不容易,那时的图书馆和教室的位子永远是紧张的,我们经常轮流去抢位子,图书馆里的各种中外名著非常的紧俏,要排队预约。每天晨曦刚露,校园里到处都是同学们朗读外语的身影。

八十年代的中国,邓丽君的歌声从东南沿海向全国扩散,港台文化是内地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的导引。那时,朦胧诗非常流行,舒婷、顾城等朦胧诗人的作品在校园非常受欢迎。当时学校里有很多的诗社,也涌现出了一批校园诗人,我记得当时读舒婷的诗《致橡树》是非常的感动,心中崇尚着那种高尚、伟大的爱情,对舒婷的诗是倒背如流。那个年代的校园爱情也是美好的,同学们都比较保守传统,谈恋爱也是搞地下活动,不敢明目张胆,校园爱情大都是像“山楂树之恋”那样纯纯的爱。

偶尔休闲,作为理科学生生活的调剂品,看小说是最美的享受。考完试后,一群哥们也会打打扑克,看一场电影,消遣一番。从生活上看,那时不如现在,吃饱穿暖就很知足。记得那个时候,我们的寝室4张双层床,住着7个人,中间一张三抽屉桌,没有电扇,天热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大家议论最多的是谁读了哪些书。记得手抄本的《第二次握手》,在同学之间传来传去,《第二次握手》只是叙述了一个情节简单的爱情故事:药物学家苏冠兰和物理学家丁洁琼,年轻时曾真诚相爱。小说中,谈人生、谈爱情、谈理想,对科学知识的推崇,对科学权威的尊重,对周恩来总理的歌颂,让大家眼前一亮,成为私下里津津乐道的话题。

正是在那样的环境里,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以致于现在有点时间,就喜欢看书。哪怕是敲锣打鼓、人声鼎沸的喧闹中,我只要拿起一本书,立即就能钻进书里,心情澄净,胸怀开朗,随文遨游,享受书香的恬美。现在回想以前,学习的过程,实际就是成长成熟的过程。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也许看过的书一本都用不上,然而,读过的书对于我的人格培养和生命的成长十分重要。那些恩慈、诚信、善良,那些仁爱、节制、谦卑,那些温柔、正义……人类诸多美德,像明灯一样照亮我的心。时时启示我自省自察,不敢懈怠。

我知道自己的愚拙,我说的话、写的文章,所有这一切全是后天学来的。这些知识融进了我的生命,伴随着我走过人生的路,我从中获得了一种欣慰,一股力量,渐渐地汇成一个精神支柱,支持着我笑对困难,淡泊明志。

短短的四年大学生活,我学到了许多的专业知识和做人、做事的常识,同时也结下了珍贵的师生情和同学情,这些已经成为我人生中一笔很重要的财富!我怀念大学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