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一读经典,让心静下来

(2014-12-27 20:45:04)
标签:

文化

教育

分类: 修身养性

每每和人谈起经典阅读,对方十之八九都会联想到皇皇巨著、艰深晦涩这几个词,因此,许多人难免会产生一些畏惧心理。所谓经典,通常是指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中最具原创性、崇高性、涵盖面与派生力的文化典籍。由于它经过漫长的历史践证和生活沉淀,因而对该民族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与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读经典书,犹如吃青皮橄榄,或喝毛尖绿茶,初似生涩,终有一种回味。不像赶时髦,趋热门,热闹一阵子,脑子里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剩下。经典经得起重复,经常被人想起,一代代传诵。

如今,信息时代,手机一点,便捷、舒适、直观,里面不光有文字,还有图画、音频、视频等各种多媒体技术。没有多少人能够认认真真、正襟危坐捧一本经典厚书,以沉静之心去领略略微艰涩的叙述。网络时代,阅读经典的人越来越少了。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认为的经典,但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给出的解释则更具有普遍性,他说: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今天,我们之所以要静下心来阅读经典,并不是为了写文章或作报告之时掉掉书袋,背两句名言警句,装装门面,唬唬他人,而是因为电子阅读缺乏深度,导致了人的精神平庸化,甚至是低级化。

如果总结一下,不难发现,当今社会具有这么几个特征:节奏快、人心浮、轻文化、世风差。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之一就是这个社会疏远了经典,能够让心灵沉静下来的东西太少了。

读书特别是读经典名著,是养心的妙药。张英《聪顺斋语》云:“闲散无事之人镇日不读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忘想生嗔。”前贤所言的读书之乐,对于医治浮躁趋利的世风,无疑是一剂清凉之药。读些国学经典,可以开通心智、交友古贤,也是青年学子的安身立命之道。中华民族“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和谐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我们更有责任于此着力,从阅读经典中获得鸟瞰八方之乐,而兴俯仰无穷之志,奋发上进,以创造生命的辉煌。

曾经,我们这个社会是有阅读经典的风气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如果哪家书店提前透露进了经典丛书的消息,不少人早上四五点就去书店排队买书。现在的人热衷于浏览网上的东西,一部错字、病句连篇的网络小说点击率超万上亿,关于歌星绯闻、名人的踪迹等,我们的阅读,已经从精神的云端回到市井社会,消解崇高,远离理想,追求声色的快感,放置经典名著的书架已经成了博古架。当经典被束之高阁的时候,人们的思想也就荒芜了,这个社会也就浮躁了。

国外有些东西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就说欧洲,到处是古建筑,很少看到奇形怪状的高楼大厦,欧洲人大都是优雅的、稳重的、绅士的,他们的这种文明,就是一部经典古书,不能沉静下来的人是无法阅读这样一本书的,不能沉静下来的人,更是无法写出这样的大部头的。

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读书之益处,由此可见一斑。长久不读书的人,往往会变得庸俗不堪,心灵被荒草占据,高贵的气质,良好的精神风貌,渐渐远去,随着岁月的流逝,心力衰竭,万事成蹉跎。过日子需要物质的满足,更需要精神的慰藉,这样的论据在名人喻书的语句里举不胜举。莎士比亚曾言,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翁从书籍中获取“阳光”,得到翅膀,最后温暖了全世界,让众多的读者在他的作品里飞翔。

越是浮躁的时代越需要个人心灵的沉静,靠什么来沉静?只能靠阅读经典。不能说网上的疯传之作没有文化,但那些轻微的文化是无法让我们安宁沉静的,相反,这些东西却让一些人更加躁动不安,丧心迷志。经典则不一样,它教人领悟的是以德润身、以智化身、以大我行事处世。只有品味经典,才能让浮躁的心灵归于宁静;只有品味经典,才能从中吸取阳光和营养;只有品味经典,才能感受最大的快乐,得到最大的收获。“宠辱不惊,静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如此渐入读书佳境,“无所谓而为,终成大为”,一路有经典书香相伴,日子过得丰盈充实,收获便也就不在话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