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的石板路

标签:
乡情文化 |
分类: 乡音乡情 |
我对石板路情有独钟,大大小小、宽厚不一的条石被路人的脚板磨得光光溜溜,呈现出种种印迹花纹,走在石板上面,惬意轻松,一切尘世间的烦脑都烟消云散。泉城济南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老城那些老街巷了,数百条古老的街巷长长短短,曲曲直直,纵横交错,各显其姿。在这些街巷院落中,百余处大大小小的泉水在石板路上任意流淌,形成了“清泉石上流,人在水中走”、“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美妙奇景。
济南的石板路历史悠久,清朝道光十六年知府王镇整修城西门内外街道路面铺装了石头,铺装石板路还可追溯到宋唐或者更早的年代。济南街巷铺设石板路缘于当时济南地势低洼,街巷无排水道或泄水沟,泉水长年流淌,行路十分不便,致使街巷大多铺设石头路面。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石板路面底部渗水,雨季还能够补给地下水源。济南的石板路数量之多,在江南水乡也很少见,这些石板路大都在地势低洼城邑的泉水区内,其中最长的东青龙街石板路(长约1450米)。石板路街巷宽窄不等,大多4米左右,最宽当属趵突泉的皇华馆街(6米),最窄的小王府街,宽不过1.2米。
长短不等、弯直各异的石板路,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清代著名旅行家刘鹗入住济南观赏趵突泉、金线泉后折道大小板桥街、曹家巷,看到石板路上泉水漫溢,小河交错,满目杨柳,便有了《老残游记》中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江南风景更为有趣”的盛赞记载。40岁左右的人大都对趵突泉以东的剪子巷石板路“清泉石上流”记忆犹新,漫步其间,戏水闹水,你一定会感受和领略到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城市发展的轨迹。
行走在石板路上的声音,有一种说不出的喜爱,鞋子踏在石板上“哒哒”的声音,仿佛是历史老人的诲语,又好像是来了一次穿越。如果遇到下雨天,那就热闹了,分不清哪是汩汩而冒的泉水,哪是雨水,只是一个劲儿地嬉戏着;有情侣撑起一把伞,两人在伞下喃喃低语,完全不顾脚下的水,石板仿佛在倾听着他们的爱情......
最赏心悦目的石板路就是芙蓉街了,巷子窄,但非常丰满,百年民居已经所剩无几,但依稀能寻着清风古韵的美感。据老人讲,很多老街巷还有“水胡同”之称。早年间济南没有自来水,有些人便用担子挑着泉水走街串巷叫卖,时间久了,石板路上常年湿漉漉的,因此被誉为“水胡同”,如同这首诗所描述“摇摇晃晃铁木筲,水溅胡同人杂嘈。汩汩清泉担入户,世上辛苦两肩挑”。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房屋改造、道路拓宽,原有的街巷石板路或消失或更换沥青、水泥和其他材料的路面,即使重新铺装的石板路,也因为现代交通发展的需要,石板下面地基加固,泉水不再从石缝内流淌。行走在泉城的石板路上,没有了“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盛景和怡情,没有了郑板桥笔下“荷香送爽棋声韵,曲水流觞雅士情”的玲珑雅致,更没有了“水胡同”的烟雨迷蒙,只有石板路带给视觉的“流觞”:或原地呆呆望着,或思绪横飞,或情丝绵绵,或在现代与古代之间穿越......但岁月依然挡不住人们对古城街巷“清泉石上流”的怀念。
石板路已上升到一种城市情怀了,因为她最接地气,最能经得住岁月的磨砺,即便有些破损,同样动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