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鱼故乡散记(21)瑞典边城马尔墨
标签:
旅游 |
回想起一个多月前第一次出国的情景,确实感慨万千,它将在我的记忆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毕竟我从精神上物质上做了大量的准备,我从亚洲的东部来到了欧洲的北部,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到了资本主义国家,我有离开亲人的痛苦,又有相见亲人的激动。但今天我第二次出国时,一切都那么平静,一切都那么自然,就如同我从家里到单位上班一样。
这次出国的目的地是瑞典的边境城市马尔墨,马尔墨与哥本哈根相距十几公里,在大海两岸遥遥相望。我是在朋友的怂恿下,一夜之间,便做出了到马尔墨一游的决定。今天上午便匆匆忙忙踏上了再次出国的征途。
我们是乘火车去马尔墨的,途中依次通过了海底隧道,人工岛及跨海大桥,也算分享了丹麦人对新跨海大桥落成的喜悦,由于时间太短的缘故,3分钟的隧道,2分钟的人工岛,5——6分钟的跨海大桥。所有这一切都是呼啸而过。只是从隧道刚出来时,耳朵有几分钟失聪的感觉。也许我们乘车经过的桥梁太多,也许离我们心目中的跨海大桥的距离太远,也许我们现在还无法理解瑞典与丹麦人民长期以来的这种交通上的不便所带来的困难,跨海大桥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倒是一件事引起了我的惊讶,我们的火车在即将到达马尔墨中心火车站前的一个小站停下了,不知什么原因,我们的火车长时间没有得到进站的信号,我们只好在车上焦急地等待,后来又通知我们到站外等bus入城,结果又长时间没见到bus的影子,也没有工作人员向我们解释、说明。我们在寒风中,在偏僻的小站里足足等了半个小时,这种对旅客不负责任的态度,在欧洲是极为罕见的。看来在资本主义国家,在先进的管理体制下,仍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也有违背“顾客就是上帝”诺言的时候,他们也有不以人为本的时候。
马尔墨与我国众多城市相比,只能算个小城镇,它的建筑风格与丹麦差不多,没能引起我们的兴趣。但其人口密度、市场繁荣程度、街道的人流、车流量都强于丹麦的许多城市。不少商品价格低于丹麦,怪不得形成了丹麦人在双休日到瑞典购物的传统。
哥本哈根与马尔墨距离如此之近,以致我们出发前就疏忽了办理外汇兑换手续。到达马尔墨后,才真正发现我们“身无分文”,看到众多便宜的商品却无法购买,不得不寻找银行兑换。可没想到在热闹的马尔墨步行街,居然没有一家外汇兑换银行,与哥本哈根步行街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银行相比,实在是太不方便了。在瑞典人的帮助下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家,结果在那里等了近一个小时,才把丹麦克朗换成了瑞典克朗。
由于时间仓促,我们不可能像在哥本哈根那样慢慢地品味、感受这个城市,而只能是走马观花,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为了能在近距离地观察跨海大桥,我们选择了乘飞翼船返回哥本哈根,不知什么原因,老天也不给我们最后一次机会,漫天的大雾笼罩着整座大桥。也不知以后是否还有机会来感受它、观察它。
这第二次出国,使我体会到欧洲人出行的自由和随意,它已超越地域的限制,国度的制约,民族及传统风俗的影响。我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出国旅游,也像外国人一样随意、方便,这不再是一个梦。
一个月的时间悄然无声地逝去,一个月的生活轰轰烈烈地结束。这一个月丰富多彩的经历,30天的耳闻目睹,只能算是我接触了丹麦整个社会的表象。但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满脑子都是传统的中国文化、道德、修养、意识的人来说,无疑增加了思维的空间和层次,我满足了。我依然义无返顾地登上了回国的飞机,让那涌动的激情汇入祖国的江河、湖海,注入那生我养我的土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