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轶事

标签:
杂谈 |
分校生活
1975年2月,南宁2中领导安排我们高一年级到分校(农场)寄宿学习一个学期。我们每周星期六下午放学回家,星期天晚上返回分校。
2中分校位于长堽岭水泥厂的斜对面(即现在的17中校址),经过师生几年来的建设,已初具规模:有教室、办公室、医务室、宿舍、饭堂、球场、农田、菜地,可以容纳8个教学班开展学习、劳动、生活。分校旁边就是铁路,火车和铁轨的摩擦声很吵,经过一段时间,同学们渐渐适应了。为了节省时间,我还特意剪了短发。
我们上午上课,班主任曾老师教我们英语,他当年上高玉宝的小说选段《半夜鸡叫》一课时,将地主周扒皮被抓挨打的丑态模仿得惟妙惟肖,英语课堂很生动。其他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体育等。
下午分班劳动:种植水稻、玉米、甘蔗、蔬菜,并同步护理。曾老师还是一位业余种植能手,他热心教我们分辨稻谷和稗子,耐心教我们播种、施肥、耘田、除草,使唤耕牛犁田也很在行。在曾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班的稻谷、蔬菜长势喜人,一派丰收景象。我们种植的水稻、蔬菜基本上能自给自足,大大节省了开支。
一天下午,突降倾盆大雨,我担心即将成熟的玉米受灾,连忙和富中秋同学跑去查看。好在曾老师事先教我们挖了排水沟,所以玉米安然无恙。我和富中秋高兴得在雨中奔跑,全身湿透了也不在乎。
有一次,我们到林场“拉山”。“拉山”的意思是:林业工人在山上伐木,将砍下的树木初步加工,去掉树皮、桠枝;我们上山把加工后的木头扛到山下堆放整齐;之后,汽车把这些木头运走。山上的木头到处都是,又长又粗,很重;团支书黄红以身作则,她一个人扛起一根就走;我们通常是两个人扛一根,一路小跑,开展劳动竞赛。中午,饭堂开车送饭过来,我们吃过午饭休息一下又开工了。在黄红的率领下,同学们不怕苦、不怕累,互相鼓励,干劲冲天。在“拉山”劳动中,同学们经受考验,学到了本领,受到林场领导的高度赞扬。短短5天的“拉山”劳动,不少同学称之为“一生中难以忘怀的日子”。
傍晚,同学们有的排队洗澡、洗衣服,黄敏莉和唐丽娟是好朋友,做事情总在一起、步调一致。邓放同学是学校广播员,她嗓音很好,唱歌动听,经常在宿舍为同学们演唱,深受欢迎。有部分同学到分校周边的小山散步、谈心。男同学有的在宿舍打扑克、下棋,大多数则在球场打球,开展体育竞赛。还有部分同学提前到教室上晚自习。大家各做各的事情,分校的寄宿生活非常充实、快乐。
1975年秋天,我们高二年级举行文艺活动,要求每班出1个节目。班委会研究决定的节目是:合唱《红军长征组歌》选段,由团支书黄红担任导演和指挥。在黄红的组织下,同学们齐心协力,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进行多次排练。排练时,谁也不能说话,乐器不能随便发出声响,一切行动看指挥的手势,这就是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大家明白,一个人唱错会影响全局、影响班级荣誉,所以,同学们每次排练都自觉遵守纪律,不用老师操心。
正式演出时,同学们身着红军灰布军装、打着绑腿,精神抖擞,气势非凡,一出场就赢得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在表演中,邓放的独唱、黄敏莉的朗诵发挥得非常出色;集体轮唱、两声部合唱配合得天衣无缝;而黄红的指挥更是准确到位、潇洒自如。广西艺术学院的老师评价说,有专业水准。我们班的节目演出大获成功,好评如潮!(演出纪念照已上传,在照片的第4页)
通过这次演出,全班加强了团结,还丰富了课余生活,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我们喜欢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开展催人奋进、有激励意义的集体活动。
1975年,莎莎参加《红军长征组歌》合唱演出纪念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