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年俗——贴年画

标签:
年俗年画文化杂谈 |
贴年画与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贴挂签一样,是辽西最重要的年俗之一,也是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每逢春节,人们都喜欢买些鲜艳悦目的年画,贴在门板或屋里的墙上,一张张新年画给家家户户的新春佳节凭添了许多欢乐、喜庆、吉祥的节日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祈望。多年来,民间艺人积年累代,父传子承,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创作了一批又一批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韵味的木版年画,并逐步形成了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四川绵竹、河北武强、云南大理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年画风格。当年我有幸参观考察过杨柳青、杨家埠年画生产车间,其传统的工艺和工匠们的精湛技术令人叹服。春节贴年画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年画,古称“门神画”,其最早的名称叫“门画”。建国以后,年画艺术发展迅速,无论是造型布局,还是寄情寓意,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出现了不少宣传新道德、新风尚、新思想、新生活的优秀作品。这种内容够得上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包蕴着一个架构完整、内容丰富的中国民间的文化分支体系。作为一种通俗的大众文化产品,年画作品大多线条简练、色彩鲜艳,注重情节、情趣和造型的表现,人物生动可爱,富有活力,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小时候,买年画(也叫拣年画)、贴年画是筹备过年的重要活动。过了“腊八”,一般年画就会上市了。供应年画与供应其他商品一样,主渠道是国有商店或农村供销社。改革开放以后,商品充足,市场发育,人们可以从自由市场上一样购得年画。先量好家里墙壁的尺寸,计划好拣几幅,然后到商店挑选。记得年画市场比较繁华,人们摩肩接踵,一般墙壁四周悬挂年画样品,在样品右下角标有编号。充分酝酿之后,确定编号,到售货员那里报出,少顷,若干幅年画便由售货员拣好并捆扎完毕。年画分横幅、竖幅、四扇屏等几种,内容大体分为传统年画和现代年画。传统年画包括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这类年画的典型代表是门神、财神、灶王,戏婴图、合家欢、胖娃娃,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武松打虎、杨门女将、桃园结义,富贵满堂、福禄寿喜、连年有余(鱼)等等。现代年画则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一般紧跟时代脉搏,贴近百姓生活,反映我国发生的重要事件和历史进程,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年画作为一种民间文化,自然要反映劳动人民心声和愿望,因此,几乎所有的年画都寄寓着某种或几种吉祥的意思。如果画面上是一个肥胖俊美的大娃娃,抱着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就祈盼来年生个大胖小子,并取吉庆有余之意;抱着一只扬颈昂头长鸣的大公鸡,就象征来年人丁兴旺、全家吉祥;如果画面上是一棵摇钱树或一个聚宝盆,就象征新的一年广进财源、五谷丰登。戏剧类和故事类的年画一般选取民间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故事片段作为题材,如果展现一个完整的故事,一般用既独立又有联系的四幅或多幅年画来表现,类似过去的连环画和现在的电视连续剧,通常叫四扇或四扇屏。富足一些或有老年人的家庭,一般要贴一幅老寿星或表现福、寿、禄的年画;书香门第或有文化底蕴的家庭,会选择梅兰竹菊、渔樵耕读一类有文化品位的年画。内容当然要凭家庭成员的喜好或货源来选择,好年画极易一抢而空,销售断档,因此有心计的家庭必须早早下手,将中意的年画拣回家,免得留下遗憾。春节前后,到邻居或亲戚家串门或拜年,驻足浏览和欣赏年画是一个重要内容。红艳、华丽、鲜活、喜兴的年画映衬着人们的脸庞,令生活在那个并不十分富足的年代的人们体会到幸福并不遥远。
“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贴年画,一般要到腊月二十八九,这个时候一般家庭已扫完房,除旧完毕,可以布新了。从春节前少量配给的白面袋子中舀出一小碗,熬成浆糊,一股脑把春联、挂签、福字和年画贴完。贴年画一般需要两个人,一个人在墙上贴,另一个人在下面校正,指点上下左右挪动,直到满意为止。春联、挂签、福字和年画贴完,屋里屋外焕然一新。因为筹备过年的其他环节已经就绪,这个时候,万事俱备,只等过年了。
“杨柳青青似画中,家家绣女竟衣红。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千百年来,年画不仅是新春佳节的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普及型大众读物。如今,虽然春节时人们对其依赖程度有所减弱,但年画作为年俗文化之中的一道靓丽风景,还是在人们十分看重的春节中占有重要的份量。
把一组特殊历史时期的现代年画贴出,与朋友们共同欣赏。是否会勾起你的一些美好的回忆,值得期待。
注:年画作品选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