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子楼里的生活

标签:
筒子楼 |
分类: 人生记忆 |
所谓筒子楼就是中间一条长长的走道,两侧是依次排列的、面积基本相同的单间房和—两个公共厕所,因为的走道两端有门可通风,像根烟筒,所以被戏称为筒子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机关事业单位为解决职工住房问题在和平里地区盖了不少筒子楼,八十年代我也在筒子楼里住过两年,当年的生活情景仍记忆犹新。
筒子楼里一层能住上二、三十家。有的家人口多,东西就多,住房面积小,就把一些东西摆在了楼道里,有放在楼下大门口怕丟的自行车,孩子坐的小推车,平时不常用的杂物,入冬后储存的大白菜、大葱,五花八门,东西多的地方,两人相遇都要侧身而过,其情景也不亚于大杂院。那时很少家庭有电扇,一到夏天,为了通风凉快,各家都把屋门打开,只挂一个布帘,晚上下班回来,不少人愿意打开收音机,这下更热闹了,这家听歌,那家听戏,还有的听说相声,整个楼道成了一个大舞台。我家隔壁的邻居这时己经有了12吋黑白电视,常让我女儿和她家小孩一起坐在小板凳上看儿童动画片。
我们住的这幢筒子楼有暖气,免除了冬天生炉子取暖之累。楼里每六家共用—个厨房,实际上就是在—间屋子里进门两侧各砌了个平台,上面支了六个燃气灶,使用的是天然气,不用为换煤气罐而奔波。厨房里有两个自来水池子,可以接水、洗菜、洗衣服,赶上星期日,洗洗涮涮的人很多就要排队了,我们常趁平时晚上睡觉前人少时去洗衣服。
每天一到饭点,各家各户的掌勺人纷纷来到厨房,顿时,切菜声、剁肉声、洗盆刷锅声交织在一起,真是一曲锅碗瓢盆交响曲。接着随着煎炒烹炸声时起时落,酸甜香辣的菜味弥漫整个厨房,飘向筒子楼的走道里,谁家吃什么—闻便知。当时能吃到带鱼很不容易,记得有一家买到了带鱼,是很细的那种,大约两毛八一斤的,家中比我小几岁的男主人围着围裙,站在灶台旁,十分有耐心地—块块地煎,煎了很长时间,厨房里充满了煎鱼的味儿。有时在厨房烧开水,谁也不会一直盯着,但不管谁发现水开了,都会上前将火关掉,到楼道里高喊一声:“×号的水开了!” 听到的人—边回应:“来啦!谢了!” 一边跑到厨房提走开水壶,充满着邻里互助的氛围。
每层楼道里在楼梯的两侧各有—个厕所,—层楼里大约住着几十人,每个厕所也就有五、六个厕位,早晨起来头件事就是赶紧去厕所,稍微晚点就可能沒有空位,只能在门口憋着劲排队等待了。厕所由各家轮流打扫,先冲洗小便池和蹲坑,再把地扫—遍,最后用墩布—擦就行了。有个写着“卫生值日”的木牌挂在当天负责打扫的住户门口,自家打扫完了,就把牌挂到下—家的门口。
筒子楼里每个楼层只有一块水表和一块电表,水电费由一楼层的各户分摊,水费按人头数收取,电费则按每家使用的灯泡度数收取,好在那时也沒有那么多电器,少数有交流收音机和电视机的也折成—定度数计费。水电费由楼层里每户人家轮流收取。每个月查完水表或电表后,就把缴费单据交给当月轮到收费的一家,这时收费者就要计算各家各户应交的费用,再挨家挨户的敲门收钱,遇上不在家的还要再跑二趟,甚至还得先给垫上,以后遇上了再收。
离开筒子楼几十年了,但楼里的邻里和谐之情令人难忘。
照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