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者”路在何方?

(图片来自南方人物周刊)
江苏镇江,老刘和凤兰夫妇捧着儿子的遗像在老家前留影。儿子原本是镇江市“大上海”酒店的大堂经理,2003年9月30日,因产生争执,被酒店厨师用啤酒瓶刺破心脏而死。之后,法院判处被告人无期徒刑,而判决赔偿刘家的近三十万元人民币从未兑现。两位老人在儿子死后搬到村里的寺院居住,原来的家如今变成了危房!
“心碎”(网名)戴着女儿的遗像项链。她的女儿是北京理工大学大四的学生,2005年的夏天在北京被人无辜杀害,4年零9个月的官司使他们夫妻心身备受煎熬,后来凶手被执行枪决,可判决的35万元民事赔偿金一分都没有拿到。如今他们是家破人亡,医院是他们的常住地!
......
当年,有数以亿计的中国父母响应计划生育号召,诞下惟一的孩子,将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现在他们的大多已步入中老年,却因为意外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孩子,而他们的年纪也很难再生养孩子,他们被称为“失独者”。有失独者说,中国的老百姓活的就是孩子,没有孩子,就什么都没有了。当他们年老体衰,需要孩子照顾时,不仅孤立无援,甚至连养老院都进不去。他们的后半生,将于何处安身?(南方人物周刊)
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对控制人口总量有特殊贡献。研究表明,计划生育使我国目前的人口规模缩减4亿,这意味着中国将世界70亿人口日推迟5年。与之相应,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来,首批独生子女的父母正步入晚年,少子时代到来、生活成本提高让“育儿养老”的传统观念受到现实冲击。尤其是失独家庭,生活和精神支柱被撼动,而养老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缺乏针对性的政策帮扶,让安度晚年成为他们害怕提及的话题。
据估计,中国无法再生育而彻底失独家庭应该在100万以上。平心而论,失独父母的问题正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光荣一代”,他们一旦爱子因病因故离开了人世,面临的就是孤独。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料理与自理就会遇到麻烦与困难,孤独之后可能就是孤苦。许多失独老人在问到他们还有什么要求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说没有什么要求了,只希望死去的时候能痛快一点。
不管怎样,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养老问题已不单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伴随家庭规模缩小和子女相对减少,必须改变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对那些失独家庭,政府和社会更有责任及时采取措施,完善社会化养老和救助机制,合力帮助他们在社会的关爱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安度晚年。
关心失独父母问题宜早不宜迟,通过制度加快民政设施和服务硬件的建设即老年公寓等设施的建设,让他们病有所医,老有所安,最大限度加大物质保障力度。同时在精神上给予失独者最大的支持,可以鼓励大学生、部队官兵等青年群体,与失独家庭结为“亲戚”,为他们提供精神慰藉和亲情抚慰。这样就会让失独父母,不失能,不怕老,不怕病,也不孤苦,在政府、社会的体恤之下,让他们淡化“失独感”,真切体验大家庭的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