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捐—不为“浪费”买单?

(图片来自网络,诚谢原作者)
深圳市绿色基金会近日发起近20年来首次大规模义捐活动,称获捐资金将用于城市景观林带建设。让人意外的是,该消息一出,支持者寥寥,网友反对声成片——“我们已经纳过税了”。而在拒绝捐款的同时,还直指政府部门绿化建设中的“浪费”和“不透明”现象。目前该基金会尚未收到任何捐款。(大河网)
作为一座经济发达、风气开放的现代化城市,深圳市民一直热衷慈善事业。在2011年发布的首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评比中,深圳市荣获慈善综合指数第一名的殊荣,是人均社会捐赠额最高的城市。然而也正是这样一座爱心城市让慈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
也许是这个义捐倡议来得很不是时候。近日台风“韦森特”过境深圳香港等地,狂风过后,深圳11.5万棵树木在狂风中折断倒伏,造成深圳近十年来最严重的林木毁坏事件。与此同时,同受“韦森特”肆虐的香港,倒树仅千余棵。城市绿化非常重要,但是不能如此急功近利、不尊重植物生长规律的密集种树行为,也许正是此次树木灾难的肇因之一。合肥花了几千万把近百棵南国越南的百年紫薇移到了江淮之地,死个精光至今也没个像样的交代。不少无湖无水的北方城市,生搬硬造也得用自来水整出个“湖光山色”来。市民为城市绿化做一点贡献本无可厚非,但是为这种莫名其妙的浪费买单那谁也不会乐意。
同时也正是这种“浪费”让市民产生了对政府的不信任。长期以来,人们对自己捐赠出去的款物究竟有多少、花在了哪里、是否符合捐赠人意愿等毫不知情,缺乏法治化保障、捐款使用流向不透明、程序机制缺乏有力监督的慈善事业,显然难以获取公众的认同、信赖与积极参与。作为纳税人的市民,不仅不能对政府部门的绿化开销进行有力的监督,反而要在纳税之外再度为政府花销“买单”,这种缺乏基本正当性的义捐如何让人不抗拒呢?
这件事无疑给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一个很好的提醒:无论你捐款发起理由多么充分、多么正确,首先要去贴近公众,要以公开、透明的活动形式去取信于公众,要以扎实、有效的活动成果去取信于社会,否则,最慷慨的公众也会显示出最吝啬的一面,这是公众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