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北有着特殊的地域文化

(2020-09-16 08:01:52)
标签:

东北

地域

文化

分类: 域外杂谈
        任何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都是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的,一代一代地传承,并在传承过程中加以创造。地域文化必然会打上深深的传承烙印和环境印记。而东北地域文化则不同,东北有着特殊的历史,所以有着特殊的地域文化。
      无论距今六七千年的新开流文化,还是距今五六千年、拥有“中华第一龙”和大型祭坛神庙遗址的红山文化,都能够表明东北地域的人类文明历史之悠久。这里,有建于公元前2世纪的夫余国,建于公元前37年的高句丽国,公元698年粟末靺鞨人“恃荒远,乃建国”的渤海国,以及后来的辽国、金国等。在这片土地之上,历史的烽烟始终在飘荡,同样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与中原大不相同的是,这里每一次政权更替,都是在异族之间通过战争进行的。其结局比较残酷,幸存的人口被迁移,城池被捣毁,因而文化得不到延续和传承。
      元明时期,东北地域主要是女真人和蒙古族人。元代蒙古族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或强制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真文化的发展。到了明代,其文化影响状况则发生了主从易位。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以后,蒙古族附庸于女真。更重要的是,大量汉族人、朝鲜人进入女真人居住地区,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文明,当女真族遇到比游牧文化还要先进的农耕文化的时候,他们很快地接受并主动融合了农耕文化因素,因而取得了对于蒙古族的文化优势。在长期的多民族杂居共处之中,逐步实现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为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1635年,后金第二代执政者皇太极在沈阳发布上谕,一直被学者看作是一个重要标志,即宣告了满洲共同体的形成。满洲共同体的形成,对于东北地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一是清朝统治整个中国200多年,没有满洲共同体的形成,不会有后来清朝统治之下,对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对于东北地域文化的影响自不待言;二是满洲共同体并非单纯的女真人,其融合了汉族、蒙古族、朝鲜族等不同民族的血脉和文化因素,实际是在东北大地培育出来的一个新的文化载体;三是此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满洲共同体的文化是东北地域文化的主流。
       清朝入关,整个东北呈现出一派荒凉的景象,“中间千数百里无居民,昼则行,夜则露处,豺狼四嗥,霜雪盈野。”“弥望无庐舍,常行数日,不见一人”。就算是清入关前非常繁华的沈阳,在流人函可笔下也是“牛车仍杂沓,人屋半荒芜。”清入关以后,东北地域内并非绝对无人,至少有八旗驻防兵、打牲乌拉牲丁和土著少数民族。而自康熙七年(1668)开始实行封禁政策,直至咸丰十年(1860)解禁,200年封禁虽然没有完全禁止关内民众“闯关东”的脚步,从文化传承发展的角度看,形成了“文化断层”则是无疑的。当时东北地域文化,以满族文化为主流,当然这时的满族文化主要是农耕文化,其次有蒙古族的游牧文化和东北部土著民族的渔猎文化。这个时期的东北地域文化处于相对隔绝状态,与中原文化没有交流,是比较原始朴素的蒙昧状态。
      通过对清朝封禁之前历史的考察,可以看到,东北地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其发展缺乏连续性,表现为文化断层的累迭,非传承跳跃性演进。因为历史上不具备文化传承的社会条件,东北地域未出现过纵贯古今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今天的东北地域文化与历史上的地域文化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当代东北地域文化应另有其正溯源头,其从古至今的流变呈现着跳跃性变迁的特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