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盛夏,梨树县蔡家镇关东农耕博物馆经历了百日改陈,5000多件展品重新上架,馆内焕然一新,藏品被重新赋予了格调。
博物馆改陈背后的故事,与建馆时的艰辛同样让人动容。此次改陈的策划者、推动者、设计者王志清,以推动梨树历史文化发展为担当,带领一群人默默付出,精打细算,不计得失。他们一起干,不容易,了不起……
【乘风破浪会有时,关东农耕博物馆改陈记】
——中国文旅之声、吉林文旅之声分别报道
穿越时间的声浪
推开岁月的心墙
期待着能像风一样
走过这世间人来人往
面对着飞短流长
带着昨日的故事轻轻唱
……
一、号角集结
百日改陈
2020年2月底到7月初,改陈的100多天,2400多个小时,144000多分钟,凝结了太多人的心血,也留下了太多故事。

朝踏晨晓,暮披星光,深夜图纸台上泡着的方便面裹杂着热气,配着的小榨菜担起了舌尖上的美味;精打细磨,不断雕琢,刨了又刨的木板下推起了一撮撮细屑,几经鼓捣就变成了错落有致的小格台;灯光微冷,暗夜寒凉,磨破的两百双劳保手套记录下了博物馆蜕变历程。

这座博物馆始建于2016年,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浸满汗水甚至泪水,“母亲的小茶缸”“韩二骂爷的家谱”“胡王氏的贞节牌坊”“辽金六耳锅”“出徒鲁班枕”“珍贵辽三彩”……

当年,建设博物馆是个奇迹,可谓是临危受命,一而再,再而捷。馆内5000多件藏品仅用百天“集结”完毕,被当地人称作“方圆百里淘宝,全员百日作战”。

一组组磨盘、一个个悠车子、一把把长烟杆、一根根木棒槌、一盏盏陶陶罐罐、一口口老挂钟、一件件炕琴……
这种集群式收藏几乎涵盖了关东生活、风俗、农耕的所有物品,小到一枚绣花针,大到一架扇车子。
二、盛名之下
馆容重升
这些藏品有的是村民无偿捐赠,有的是荒地壕沟拾来的,有的是破旧土房里拆下来的,还有的是镇干部自掏腰包买来的,每一件藏品背后的故事令人动容。 
如今,博物馆百日改陈故事依然值得一说,就如她的前生一样让人可敬可佩。网上搜索这座满肚子宝贝的关东农耕博物馆,在国内“久负胜名”,称赞比比皆是,不过让人惊讶赞叹的同时,也为它局促的空间略感“委屈和遗憾”。

建馆初收藏的5000多件藏品,已添满了大部分房间,甚至是走廊、屋顶和墙壁,只要能用的地方一定“座无虚席”。这个展示面积仅有2500平方米的地方,亟需重新规划布局再提升。

2019年末,与博物馆一起办公的单位迁走后,腾出的房间终于可以一展“拳脚”,虽然现有的空间还远远无法满足藏品数量和体量,但好在这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
三、赋予灵魂
再现记忆
如今,当推开博物馆的大门,改陈后的容貌比期待中的样子更令人惊叹!
播种的点籽葫芦排成了大扇面,一圈圈套起来的旧笸箩开出了太阳花、一个个米升子拼成了几何鱼、一片片悬起的钱褡裢组成了手风琴、装满沉甸甸谷穗的米斗此时是盛开的盆兰、吱呀呀转动的泥坯模变成了大风车、腐朽的牛样子被串成了鱼骨头,就连小小的鸡毛掸子竖起来也变得格外威武……

写满沧桑的老物件瞬间有了灵魂,这种韵律美让人眼前一亮,一动一静,一物一幕,真是一处有一景,步步是风情,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让人“淬不及防”,无法移目。

“老物件赋予新生命,再普通也能承载不平凡。”名誉馆长兼总策划师王志清介绍改陈理念,“这次改陈,我们打破常规陈列,策划设计上采用小物大作、粗耕细作、老物新作、凡品佳作,通过不同类别藏品组建各馆主题。”

四、别具工匠
独居特色
改陈后的博物馆共有10个展馆,其中5个综合展馆,5个专业展馆。综合展馆为关东生产馆、关东生活馆、关东民俗馆、关东文化馆、关东艺术馆;专业展馆为关东工匠馆、关东家居馆、关东机械馆、关东陶瓷馆、关东编织馆。
每个展馆独具匠心,各具特色,仅门楣上的“关”字就有10种写法。为了表述各馆藏品精髓,王志清用“四字简语”凝练分类。

生产展馆以“春夏秋冬”季节分类,生活展馆以“衣食住行”用途分类,民俗展馆以当地“汉满蒙朝”民族分类,文化展馆以“农林牧渔”产业分类,艺术展馆以“琴棋书画”技能分类。

走进二楼关东生产展馆,藏品按照春夏秋冬依次陈列。柳筐篓、犁铲镐、车轱辘、牛样子、马鞍子、泥坯模、纺车子、杨木钎、秤杆子、苞米穿子、米筛子、量米斗、钱褡裢等。
从春种夏长到秋收冬藏,细品每个藏品,斑驳中透着古朴,律动中透着雅致,让人觉得,浏览过一面墙就走过了一个季,环顾完一个展馆就走过了一个年。真是时光穿梭,意犹未尽。

博物馆初建时因藏品多而杂,馆内空间有限,无法将藏品语言表达出来,改陈后,博物馆因物制宜增设了多个主题馆,并在原有藏品基础上新增了200多件高端藏品。

五、鼎力相助
众志成城
这次改陈初步统计投入150多万元,为了节省经费,所有材料均采用最普通、最经济的生态复合板,雇用的工人都是当地工匠,节省了一大笔材料费和人工费。

精打细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副镇长王月说到一件事儿,因为经费紧张,他们不但要在当地赊材料,而且还要和老板砍价,弄得老板直挠头。如今,这件事成了他们互相挪揄的玩笑段子。

在得知博物馆改陈经费困难后,几家企业无条件伸出援手,出经费,捐物资,鼎力支持。
“农耕博物馆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骄傲,也是蔡家人的心血,我愿意在它最困难的时候尽己绵力。”一位不愿具名的捐赠人电话中表示。

百日改陈,相携一路,还有很多不愿署名,不计得失的朋友们,再次深躬致谢!
——再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