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4月,辽吉省委发出公开建党的指示,梨树县建党工作由秘密转向公开。发展党员采取“自报、公议、党批准”的办法,大量吸收积极分子入党。
1949年年9月,梨树县委根据新解放区支部和党员发展较少的实际,提出以“发展为主,在发展中巩固”的建党方针,并根据各区不同情况,分别确定不同原则和发展任务。梨树县党员和党的基层支部迅猛发展,全年发展党员2199人,占农村党员2352人的76%。
梨树县委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建党方针,连续举办党训班,提高现有支部党员质量,共训练支委233人,党员1151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50%以上,同时加强党课教育,区委干部每月保证为下属支部上两次党课,党员对照讲课内容,检讨提高自己。在不影响生产和工作的情况下,号召党员自学或集体学习,提高文化素质,推动提高政治素质,全县很快形成热潮。据统计,全县党员中认识千字以上的有300余名,认识200字以上的有1034人。
1950年3月,梨树县委按照省委指示,把建党工作转向审慎发展和巩固教育上来。5月,在全县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重视农村党员、支部教育,支部成为农村的战斗堡垒,党员成为党的政策在农村的直接宣传者、组织者、执行者。至8月,全县发展党员437名,发展农村党支部53个。
梨树县在建党工作中,结合党员和党组织公开,有重点的整顿(当时称整理)村级党支部。1950年1月,先后两批进行试点。第一批12个村,第二批23个村。在第一批试点的12个村中,有党员130人,好的36人,一般的67人,较坏的19人,最坏的8人。在较坏的和最坏的27人中,少量贪污者18人,严重贪污者4人,贪污并立场不稳的5人。在130名党员中,深受群众拥护并表扬的19人,被群众抛弃13人(内有7名非党干部)。年内整顿基层支部234个,占农村261个支部的90%。在整顿中清除违法乱纪分子、阶级异己分子、投机分子和蜕化分子32名。
1951年全县有党员2884名,其中男2710名,女174名。党员文化程度:文盲1176名、小学文化1526名、初中文化160名、大学文化1名;党员年龄结构:25岁以下946名、25-35岁1868名、36岁-55岁70名;党员职业状况:工人49名、农民2123名、军人154名、干部526名、商业15名、学生17名。12月增设第十三区,驻地小宽。全县13个区党委,1个机关党总支。
1952年,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进行全面教育和整顿,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批判和纠正党内消极落后、违法乱纪现象。1953年,结合普选,全县清除699人,占基层干部总数的23%。对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群众坚定地走互助合作化道路,受群众拥护和爱戴的3225人选入基层政权,其中2342人连选连任,新选新任881人,改选后建章建制,党的基层工作焕然一新。
1954年,梨树县委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村支部工作的决定》,总结推广五区河山村支部教育经验,全县选择62名区委委员、67名支部委员和47名下乡干部,组成专、兼职支部教育队伍,系统地开展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党员标准八条、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党员和干部增强组织观念,自觉抛弃个人发家致富的富农思想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剥削行为,坚定地走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全年分两批发展党员443名,其中有293名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有138名参加常年互助组,有12名在农场和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培养了党的后备力量,履行登记手续的积极分子1339名。同时,对蜕化变质分子和严重违法乱纪党员作了严肃处理,全年共开出党籍34名,占党员总数的1.32%,取消后补资格和劝退党员14名,占党员总数的0.48%;撤销职务12名,占党员总数的0.45%;留党查看12名,占党员总数0.45%;警告和劝党29名,占党员总数1.16%。挽回了党员在群众中造成的不良影响,教育了全体党员干部,增强了党的战斗力。
1954年,全县14个行政区,278个行政村,总户数89789户、总人口487047,其中农村81400户、人口445989人。农村党支部264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5.6%,其中有68个支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坚强堡垒和战斗核心,占支部总数的26%,另有大批战斗力较强的二类支部。党员总数2731人,占农村总人口的0.57%。其中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的党员1300名,占党员总数的47%。参加常年互助组的党员1327名,占党员总数的48.6%,两项合计占党员总数的95.6%。党员中担任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的574名,担任互助组长的700余名,占党员总数的46.9%,农村党员和党支部在贯彻实施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发挥了重大作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