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占山,男,汉族,1923年2月5日出生于吉林省梨树县东河镇梁家村一个贫苦家庭里,从小跟长辈学吹唢呐,成为远近闻名的民间唢呐演奏艺人。
孙占山祖父和父亲都是唢呐艺人,平时经常演奏一些简单的杂曲和民间小调。在前辈的熏陶和影响下,他12岁就开始跟父亲学吹唢呐,由于他的天资聪颖和勤奋好学,仅二年的时间就全部握了前辈的演奏技巧,为后来唢呐演奏的长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14岁的孙占山为了更高的艺术追求,经熟人介绍,前往三站(公主岭市)王殿臣艺班继续深造学习。经过三年时间勤学苦练,学会了《南阳涛》《阵阴塔》《小赶山》《小鸿雁》《小地龙》《串珠莲》《串地锦》《东地落》《靠门锣》《季季腔》等杂曲;学会了《大赶山》《蝴蝶飞》《荷叶花》《海棠花》《落塘花》《白云歌》《五音歌》《呕天歌》《逗塞虫》《小金吹》等汉曲;还学会了《一支兰》《一支花》《一条龙》《萝卜花》《四破》《折鼓》等牌子,同时也学会了吹管子、拉二胡等乐器。
1940年徒满回家后,为了使学到的东西更扎实,一边参加生产劳动,一边刻苦练习唢呐。中午怕影响父亲休息,自己就躲在村外的树林里吹;冬天打完场外面伸不出手,就躲进菜窖里吹。从而使他的唢呐技艺有了很大提高。一年后,在他的主张下,与父亲、祖父及陈禿儿等七人搭起孙家鼓乐班。孙家鼓乐班经常活跃在怀德、长岭、昌图一带。从此,孙家班名声大震。
1942年,有一次孙家班被三站南门里的大财主“王小语”家里请去出丧,一直吹到“三七”(21天)オ给了五块钱;又一次严寒的冬天里,为当地财主胡家娶亲作艺,乐班出迎三十多里,就在东家一切安排完之后,不但分文不给,还被赶了出去,理由是“吹得不好”。从此,他一气之下,决定解散孙家班。
解放前夕,他被本地的私人戏班班头“地馕子”招用。在此期间,他时时没有忘记充实自己的艺术。他又学会“地蹦”曲牌的《十三嗨》《大救架》《喇叭牌子》《小上坟》等曲。由于有机会参加社会上的一些“婚丧嫁娶”,经常与那些南流北派的艺人交往,切磋技艺,技艺长进很快。他将乐亭小调和自己的原曲揉合在一起,演奏起来更加尾婉流畅,变自幻如,韵味别致,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1958年,孙占山被四平市机械二厂(客车厂)招聘艺术人材录用。他开始接触了京、评、歌、曲艺等剧目的演奏。原来因为不识简谱,靠死记硬背,他不甘心别人的口授,就拜常淑平为师学习简谱。演出散场后,往往练到午夜一两点钟,有时甚至通宵达且。通过刻苦学习,他终于掌握了简谱,继而又学会了使用二胡的伴奏乐器。厂领导为了鼓励这个一专多能的艺人,特赠给他一把二胡。这更加增强了他的学艺劲头,这个时候的孙占山,演奏艺术已经基本成熟。
1963年,由于家庭原因,孙占山毅然离开了四平市,再度返回故里,继续在社会上流动作艺。这时,他招收了于才(怀德县人)为徒传授技艺,直到1966年,他的唢呐、二胡定为“四旧”被砸。但他仍然为社员传授技艺,在生产队喂猪的年月还收了十几个徒弟,时而卧在沟边树下,低吟曲谱,时而坐在溪畔草滩唢呐齐鸣。可是,他从来不讲代价,更是分文不取。1978年后,他再抖精神,重操旧艺,活跃于农村乡镇。
几十年来,孙占山作艺的活动范围,不仅在吉林省的长春、四平、公主岭、双阳等市县,还在辽宁的昌图、八面城等地也常有他的踪迹。孙占山,除了熟练自如地掌握运用所学到的技巧外,还不断丰富、充实、完善自己。根据演奏时的场面要求和形式変化,他还将过去的《八条龙》《七反招《东地落》等曲目加以修改和整理,为我所用,为现实服务,收到群众的喜欢。
孙占山特别善长的是大唢呐、二唢呐的吹奏,易于表现低沉悲愤、凄凉哀怨的曲调,演奏起来真是叫人感到如诉如哭、坦露衷肠。如《哭六州》《哭黄天》《哭长城》等演奏起来更是催人泪下。几十年来,他不断实践唢呐艺术,威名大震梨树南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