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梨树古今纪事》赠阅阅仪式暨座谈会上的发言

标签:
《梨树古今纪事》赠阅阅仪式座谈会发言 |
分类: 梨树县文化 |
在《梨树古今纪事》赠阅仪式暨座谈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非常荣幸请到各位,参加我的新书《梨树古今纪事》赠阅仪式暨座谈活动。首先感谢张部长,感谢为这次活动举办尽心尽力的朋友们,你们辛苦了。此此时刻,让我感受到了领导和大家对我的支持与厚爱。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向各位汇报一下《梨树古今纪事》的写作过程。
一、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
此书的完成,缘于我的工作和机遇。1986年,我与档案结缘,30多年一直从事档案工作。关于梨树县的历史,可以说我是近水楼台,有幸接触到梨树县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档案及资料。县档案馆存有各类档案十多万卷,其中有六千多件解放前历史档案,这部分档案非常珍贵,是民国时期梨树县公署的重要文书,它记载了梨树县一些大事件、要事。比如:奉化县境内修建铁路,占用谁家的房子和占用谁家的水井都有记载,还有四平街铁东的开发及新市场建设、县电灯公司、县电话总局、修建四梨公路、成立学校等等也都有记载。这部分好多内容,我们《梨树县志》都没有收录、记载。
然而总体看,我们县的档案与资料的保存现状并不乐观,留存下来的并不多。建县初期头三十年、日伪时期14年和解放战争3年,我们的档案是空白。仅有的六千多件民国时期历史档案,内容残缺。我们档案馆历史照片几乎也是空白,民国县志中仅有18张。由此可见,我们的历史档案资料,断断续续,少得可怜,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近七八年,由于职业的敏感,我一直在专注梨树县史料的收集与研究,并利用博客向社会公布。通过博客,写博文认识了好多朋友,也收集到一些梨树珍贵资料。目前,网上传的梨树县老照片,招商局网站、畜牧局网站都有,基本上都是我博客里的照片。我的博客,也是对外交流、研究梨树县历史的一个平台。比如,远在美国常荫廷的后人、曾孙常叙庸,年近八十,他通过寻找家族资料,在网上看到我的文章,便与我联系,互相交流了好多资料与照片;还有,民国时期(1913年)担任梨树县知事王士仁的外甥女(韩女士)和爱人台恩普,专程来梨树拜访,他们提供了知事王士仁的资料,知事王士仁的小儿子已八十多岁,还健在,对他父亲的资料非常感兴趣,等等,例子很多。这些也增强了我写博客的信心。去年县里组织了辽金文化论坛,北京张兰老师看了我的博文后,认为这些文章就是地方历史,然后被她推荐到新浪网。博客文章,是后来我写书的素材。另外,梨树历史资料书籍的空缺,也给我留下了写作的机会。
此书的完成,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我们梨树县历史久远,文化厚重。早在六千年前,境内就有人类居住。各个时期都有古迹、遗址、遗存。我们还有140年的沧桑建制史。前辈们创造并留下了众多的、灿烂的历史文化。
二、这本书是怎样写成的
面对梨树档案、文献的匮乏,可参考的史料著作少,良莠不齐的现状,经过权衡后,我确立了这样的编写原则:以文化为脉,追本溯源;以微见著,博采众长;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兼收并蓄。用朴素的话语、真实的情感记载梨树各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大事、要事,全面反映梨树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进程;横向采用旁征博引,兼顾人文与自然、政治与经济、宏观与微观,努力做到“资料内容丰富、层次清楚、文语通顺”,力求打造高质量、高标准、高价值的文史书籍。为此,我就对梨树县各个时期的档案材料、报刊资料、历史书籍和方志出版物,及其有价值的回忆录等,都进行精心梳理,去伪存真,确保文献资料的权威性、可靠性。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拓展史料的来源,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先后到县内各单位基层档案室,各级档案馆、方志办、图书馆、统计局等单位查阅、摘录、复印,或拍照;还借助网络购置大量与梨树县历史有关的资料,如《昌图府志》《乡土志》《满洲国各县事情》等等,从而大大开阔了写作视野,一些史实有了物证、书证,也有了可比性,便于对资料逐项逐条的鉴别,使所述事件更接近原貌。
在写作的过程中,才意识到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一些问题,随着写作的进程逐步凸显出来,越是接近书稿完成,来自内心的压力就越大,尽管自己殚精竭虑,就怕做不好。为了少留遗憾,这一路走来,可以说苦辣酸甜,一言难尽。
三年来,先后八易其稿,十几次校阅。书稿完成后,又请教县内徐谦老师、刘柏超、袁野芳等多名资深老师修改,在文字上、在史实上把关、完善。最终呈现给大家的是由“古迹寻踪、照磨时期、设县开发、治县旧事、国难岁月、解放之路、探索发展、改革开放”八个篇目组成,40万字,445张图片,386页的完整史料书籍。基本实现了写作初衷。
第二,坚持和毅力是完成写作的保障。文史事业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出书更是一件难事。靠一己之力,单枪匹马,必定会劳而少功,难度可想而知。多年来,投入了个人全部精力,放弃所有的节假日,更没睡过安稳觉。经济上也投入数万元,购买照相设备、资料和图片。初稿完成后,修改、考证等一系列工作还较繁重,县档案局李荟科长参与了书稿的全部修改和整理,她也吃了好多苦,花费了大量心血。
第三,成果喜人,此书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梨树古今纪事》,它不仅仅是记载历史,这里有好多研究成果。下面举几个书中研究成果的例子。一个是:梨树设县时间,确认为光绪三年十一月十七日(公历时间为1877年12月21日),从而纠正了现有资料显示的光绪四年设县的误载。《梨树县志》记载,梨树是光绪四年设县,即1878年,且只记载到年,没有月日。通过查找多方面资料书籍,比如《昌图府志》《吉林省建制沿革概述》等,得以认证,梨树设县时间应是1877年12月;第二个是:认证了日伪时期偏脸城桥修建的时间。建桥时间,《梨树县志》记载的1943年,徐谦老师在《沧桑偏脸城》中记述是1939年8月。这二种说法,哪个正确,后来,我通过征集照片,进行考证。县实验小学盖国林老师提供了2003年拍摄的照片,桥的水泥栏杆是2005年拆除的,照片显示为“康德六年八月竣工”,即徐谦老师1939年的说法。《梨树县志》记载的偏脸城桥多处有误,修建时间、桥的长度、宽度都不正确;第三个是:纠正了梨树县施医院成立时间。施医院是梨树县最早的官办医院,《梨树县志》记载是“1927年成立”,而档案上记载是1902年,即光绪二十八年秋成立。当时,境内流行病爆发,奉化县知县鲜俊英就创设卫生局,开始施医舍药。当时的卫生局没有行政职能,就是现在的医院。1914年卫生局更名为施医院。到1929年9月,施医院院长王长丰徒耗公款,经营不善,被县政府撤销,施医院改为助产学校,等等。《梨树古今纪事》一书中,好多信息都是第一次公开,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历史价值会逐渐突显出来。大家都知道,档案是历史的凭证,在档案缺失的情况下,史料书籍可作为历史研究的参考,它又是档案内容的一个补充,历史资料书价值也不可小视。著名楹联家李俊和老师为《梨树古今纪事》题联,是这样评价此书的:“芸编堪比史书,晓理析情,一片乡心催健笔;
www.spxww.com/nepaper/sprb/html/2018-04/19/...-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