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明探源:带您走进梨树千年偏脸古城

(2016-09-03 03:37:13)
标签:

梨树县

偏脸城

千年历史

文明探源

领略文化

分类: 梨树县遗迹
    偏脸城有着近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积淀厚重,从来就不缺乏历史故事。它仿佛有着一种无形的牵引力,吸引后人寻觅那些时光已逝、却留存于今鲜为人知的历史。偏脸城坐落在梨树县昭苏太河北岸,城墙依坡势而建,由于方向不正地势不平,俗称偏脸城。这里是辽金时代古城遗址,为古韩州所在地。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曾经暂住过北宋徽钦两个皇帝及宗室,是辽金时期重要的经济、文化、军事重镇。清初为梨树分房照磨驻地,上京(黑龙江省阿城)至燕京(北京)的必经要塞,是商贾云集的物资繁盛地。
    【古城垣气势壮观】
    偏脸城位于梨树县白山乡岫岩村白山咀子山岗南坡。它距县城四公里,南临昭苏太河,北依白山丘陵,城垣依山势修筑,2006年5月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雄阔方正,垣框架基本保存完好,城垣周长4318米,顶宽1米,基宽12米。从古城垣的形制和结构看,为黄粘土和黑土分层夯筑而成,部分城墙断面上还保存有相错叠压的长方形夯窝痕迹。除南墙破坏较严重外,其余三面城墙保存尚好。东墙长1078米,北段最高处6米多,中间一段已被毁成平地;南墙长1071米,大部分已颓圮,从西向东有一缺口已成为耕地,再往前走有一小水沟通向城外;西墙长1077米,依山势而建,保存较为完整,平均高6米,从北向南有两个豁口;北墙长1092米,东段筑于平地,向西依地势逐渐升高,从东向西有豁口已形成道路。
    古城东西南北有四座城门,门址宽40米。四隅筑有形制相同的角楼,角楼台基平面皆为圆形,高出城墙2米。受地势影响,西北角楼最高,东南角楼最低,在角楼上可瞭望全城。台基上面尚可见到少量砖瓦片堆积,疑是倒塌的角楼残迹。古城西墙和北墙外,可见一处宽约20 米的低洼地带,其土色较黑,系多年踅风土淤积,为当年护城河的遗迹。
    古城内早已被开垦耕地,城内利用两沟作为通道,两条道路呈南北向,大致平行,剖面的灰层堆积,夹杂有砖瓦瓷片和红烧土等。东沟的道路贯通南北二门,可行马车。西沟的道路较窄,只能行人,到北端折向城西北角豁口,是通向白山乡政府的便道。因沟深,人们可沿沟旁依山势穿过南城墙通达昭苏太河。
    如今,古城垣长满了榆树、山桃、荆棘野草,经年累月,荣枯有时。它们与古城为伴,顽强地抵挡风雨无情的侵蚀,呵护着古城垣。下图是古城的西城墙与西门遗址
                   文明探源:带您走进梨树千年偏脸古城
 
    【出土大量珍贵文物】
    偏脸城出土了大量具有重大研究价值的历史文物,其中包括一些工艺精湛的金银制品、铜制品,各种陶器、琉璃瓦等,很多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古城东北大沟北端被考古界俗称的“金场”,曾出土金鱼、金蜻蜓、金蝴蝶、金叶、金丝花等许多造型别致的金制品,可能是一处金银匠铺作坊。在金场以东的漫岗发现大量的黄釉和绿釉琉璃瓦,出土铜造象、铜鱼、铜人、铜风铃等。在西大沟东侧高地北缘,也有一处堆积着琉璃瓦、青砖碎块和花岗岩础石的建筑遗址,曾出土一块残断的长方形青灰色花岗岩质雕花石板,石板正面浮雕一幅外绕卷云纹的太极图案,推测可能是一处道观遗址。
    古城内地面散布着大量青砖与布纹瓦片、细泥硬灰陶、定窑白瓷片、宋暗花细瓷片、辽金白釉粗瓷片、钧窑瓷片,有五铢钱及开元、熙宁、元祐、祥符、皇宋、至道等年号的铜钱,还有铁镞和动物骨骼等物。城东丘陵处砖墓群出土文物与城内出土文物多有相似,有宋代青白釉细瓷片、辽金粗白瓷片、细泥硬灰陶、黑亮釉的残缸片、绿釉光泽瓷片、兽头残瓦当、灰和红色的筒瓦块、骨簪、铜钱和银器等。
    此外,还出土许多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完整器物,如瓷壶、陶砚、铜镜、铜印、编钟等。这些种类繁多的出土文物,不仅为研究古城的历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依据,也揭示了辽金时期东北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下图是偏脸城遗址出土的提梁壶和黑釉玉壶春瓶:
                   文明探源:带您走进梨树千年偏脸古城      文明探源:带您走进梨树千年偏脸古城
    【辽代九百奚营故地】
    偏脸城曾是辽统治下九百奚营的驻所。《吉林边疆历史知识》记载,“韩州,今吉林省梨树县偏脸城。辽代韩州治所三迁九百里奚营,金因之。下辖临津、柳河县。”宋朝许亢宗编写的《奉使行程录》、洪皓的《松漠纪闻》、张棣的《金虏图经》中,都曾提到路过“奚营”或“九百奚营”。
    奚营,就是奚人的军营。奚,本称厍莫奚,后简称奚,是东北古老的一个部族。公元四世纪北魏时期兴起,早期居住在饶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唐贞观四年(630年),奚族归附唐朝。公元7世初至9世纪中叶是厍莫奚族发展的鼎盛时期,奚和契丹并强于东北地区。唐称“两蕃”,有东奚、西奚之分。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后,契丹逐渐壮大,奚全部臣服于契丹。阿保机对奚采取了征服、联姻、结盟的怀柔政策,将奚王府列为四大部之一,允许奚部落与辽人通婚。
    1122年,辽行将覆灭之际,奚王回离保(辽知北院枢密事兼诸军都统)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在南京(今北京市)拥立耶律淳为帝,建立北辽。女真人入居庸关后,北辽向西域迁移,史称“西辽”,后被蒙古所灭。回离保则退守奚人世代族居之地箭笴山(河北青龙),建立大奚国。大奚国只存在了数月,就在金兵围剿下归降。关于“奚营”,宋代洪皓《松漠纪闻》记载:“自上京至燕二千七百五十里……四十里至信州北,五十里至木阿铺,五十里至没瓦铺,五十里至奚营西……”
    猛安谋克是女真族部落进行战争时的军事编制。《金史·兵志》云:“始命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继而诸部来降,率用猛安谋克之名以授其首领而部伍其人”。据《三朝北盟会编》卷244引张棣《金虏图经·屯田》记载,金统治者把这些猛安谋克迁到华北和中原地区后,“计其户口,给赐官田,使自播种,以充口食”,称为屯田军。屯田军“所居止处,皆不在州县,筑寨处村落间”,在这些寨内设立千户和谋克的官府。屯田军寨的官府,同统治汉人的州县官府平行,互不统属。
    金时期称韩州为“旧九百奚营”。辽灭亡后,辽所属韩州的奚营不复存在。奚至十三世纪的元代消失,在历史上活动近千年。根据奚营之地为辽圣宗耶律隆绪时(982-1031)设立,辽灭亡时间为1125年进而推测,九百奚营存在的时间应为公元982年—1125年之间。金代王寂《辽东行部志》中记载“先徙于奚营州,后改为县”“又以州非冲途,即徙于旧九百奚营”,说明奚营州与九百奚营不是同一处。

    【宋徽钦二帝“北狩”途经】
    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在位期间治国无道,倾心于琴棋书画,信奉道教,宠信奸佞。在金兵压境时,禅位于长子宋钦宗赵桓(1100年~1156年)。北宋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1126年),金兵兵临汴京(今河南开封)城下,在抗金将领李钢、种师道召集20万救兵欲与金兵奋战之时,宋钦宗派人与金兵议和。闰十一月,金兵攻克汴京,宋钦宗上表请降。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金太宗吴乞买下诏废宋徽、钦二帝,贬其为庶人,北宋灭亡。四月初,完颜宗翰、完颜宗望先后押解徽、钦二帝及王族、宫眷北归,抗金的爱国将领称之为“靖康之耻”,朝中议和的大臣则称是“二帝北狩”。
    徽钦二帝往来三次徙居于中京至上京、上京至韩州、韩州至五国城,均途经偏脸城。天会六年(1128年)三月二十六日,二帝一行由中京出发,迁往更北的通塞州。金之通塞州,即辽之通州,今四平市一面城古城。此次迁移虽然没有途经奚营的史料记录,但是九百奚营是金咸平府经信州、济州、上京会宁府的必经之路,途经九百奚营是必然的,这是徽钦二帝第一次途经偏脸城。
    徽钦二帝在金上京住了两个多月,于天会“六年十月戊寅,徙昏德公、重昏侯于韩州。”据《呻吟语笺证》记载:“十二月二十六日,二帝抵韩州。”据《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记载“韩州在辽金两代三迁其治所。州治最初所在及第一次迁至白塔寨,均以无考。第二次迁至今八面城,附部柳河县……韩州第三次徙治于九百奚营……奚营遗址在今吉林省梨树县城北八里许之偏脸城。”徽钦二帝从上京迁到韩州,应为韩州二迁之地八面城(原梨树所属,今昌图属县)。据考证,韩州第三次迁徙至偏脸城应当在1150年。此次从上京南迁,当与北迁上京路线相同,由信州经奚营至韩州。这是徽钦二帝第二次途经偏脸城。
    天会八年(1130年)七月,“徙昏德公、重昏侯于鹘里改路”。宋代文献也有同样记载:“建炎四年秋七月乙卯,是日,二帝自韩州移居五国城。五国城者,在金国所都西楼之东北千里。”徽钦二帝一行于七月十五日自韩州出发,经信州先到乌惹泰(即公式热国,辽滨州),九百奚营位于韩州、信州之间,位于韩州到信州必经的之路。这是徽钦二帝第三次途经偏脸城。
    金人俘徽、钦二帝及后妃、大臣、宗室家属数千人虏往北国,满载粮草辎重,逶迤而行,一路难免遗留人员与物品。1983年,偏脸城出土了一方北宋政和三年五月少府监铸的“京东东路保甲司勾当公事官朱记”铜印。2003年,当地两位农民在偏脸古城南侧昭苏太河老河床处挖砂时发现“大晟”编钟。官印、编钟等物件均属王室所用,应该是徽钦二帝迁徙五国城时暂住偏脸城所遗落。请欣赏韩州刺史之印和“大晟”编钟:
                文明探源:带您走进梨树千年偏脸古城  文明探源:带您走进梨树千年偏脸古城

    【金代的韩州治所】
    韩州城是女真人、契丹人、汉人、渤海人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城内出土的一些具有渤海文化特征的文物,说明当时城里居住着众多民族。
    《辽史·地理志》记载:“韩州、东平军刺史……太宗置三河、榆河二州,圣宗并二州置,隶延昌宫,兵事属北女直兵马司、统县一:柳河县。”辽圣宗耶律隆绪(982~1031年)当政期间,合并三河、榆河二州为韩州,正式有韩州之称。韩州隶属于延昌宫管辖,下领柳河县。公式颉府。户一万五千四百十二。旧有营。县二:临津倚,未详何年置;柳河,本渤海粤喜县地,辽以河为名”。金朝时期,韩州统治范围增加,韩州从原来统管柳河县,又增加了临津县。
    据《梨树县志》记载,“金海陵王天德二年,时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因‘州非冲途’,韩州治所从柳河县移至九百奚营(今梨树县白山乡岫岩村偏脸城),增设临津县为州附郭县。”以适应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金明昌元年(1190年),王寂在提点辽东路刑狱任时,曾路经柳河县和九百奚营,并以日记形式编著《辽东行部志》,书中记载:“癸亥次柳河县,旧韩州也。先徙于奚营,州后改为县,又以其城近柳河,故名之。”“乙丑次韩州,宿于大明寺。韩州,辽圣宗时并三河、榆河二州为韩州。三河,本燕之三河县。辽祖掠其民于此置州,故因其旧名而改。城在辽水之侧,常苦风沙,移于白塔寨。后为辽水所侵,移于今柳河县。又以州非冲涂,即徙于旧九百奚营,即今所治是也。”从这段记述中可以看出,韩州搬了三次家,有四处治所,所在地一为今哲里木盟科左后旗浩坦乡的城五家子古城;二为白塔寨,今城五家子古城与八面城之间的辽河之滨;三为柳河县,今天昌图县八面城;四为九百奚营,今天梨树县偏脸城。
    金末,蒙古贵族攻金伐宋,志在掳掠,得城旋弃,大军所到之处往往是杀掠焚烧一空。辽金时期筑起的屯寨城邑在这场浩劫中被毁为废墟,韩州城当然也未能幸免。元代,此地属辽阳行省咸平府所辖,由于蒙古贵族对新占领区采取清空其人全部变为牧场的政策,韩州治下辽金两代开垦的万顷良田同韩州城一起,逐渐荒芜,沦为蒙古贵族的游牧场。请欣赏下面的古韩州位置图:
           文明探源:带您走进梨树千年偏脸古城

    【千年古韩州驿站】
    偏脸城古韩州驿站,创始于宋初,位于交通要道,金代沿用此驿站,并于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将韩州治所移到此地。州制废除后的元明清时期,偏脸城仍然是重要驿站,承担转运贡品、迎送官差、押送流犯、传递信息和提供食宿等服务职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古韩州驿站历经金、元、明、清四个朝代,千余年历史。
    韩州驿站有两条古道经过,一条建于辽金时代,清代沿用的上京至燕京古道。金宋使者、往来公文情报和民间邮递者等皆可在此休息、换马、补给。此道从信州入境,经今小城子、泉眼岭、偏脸城至四平出境。晚清时期改由偏脸城折向今榆树台至八面城出境。金天会八年(1130年),被虏的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押往五国城就途经韩州驿站。另一条古道是吉林至北平古道。从今双河乡西河口入县境,经东河、万发、偏脸城、梨树镇、喇嘛甸镇前家巴村出县境。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抗击沙俄入侵雅克萨的战役捷报,即由此路驰送京师。光绪四年(1878年)设县后,第一任知县钱开震在县城和万发街两处设立铺司。每铺司设抄书1名,铺兵3名,接递昌图府至八家子(今公主岭市怀德镇)至长春厅往来公文。铺司不备马匹,由铺兵徒步逐段传递。如有重要紧急公文,请府另拨马匹和信兵。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官办邮局建立后,铺司被裁撤。以上两条古道属于官道,又称驿道。请欣赏下面的古城遗址鸟瞰图:
                   文明探源:带您走进梨树千年偏脸古城
 
    盘点一座引以自豪的历史古城,让人浮想联翩。千年偏脸古城址,诉说着当年的故事,见证着历史的风雨,凝结着先贤的智慧,诠释着文明的演进。
   点击阅览四平日报:第05版:城市记忆
 

                        文明探源:带您走进梨树千年偏脸古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