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梨树县湮没湖底的古城——赫尔苏城

(2015-03-14 05:28:49)
标签:

旅游

赫尔

苏城

东辽河

边门

分类: 梨树县遗迹

                        

    四平市远近闻名、风光秀美的二龙湖水库,每年以巨大的吞吐量,滋润着东辽河两岸数以千顷的良田。可是,有多少人能知道,这湖底曾有一个交通发达、商号众多、人口密集的古城赫尔苏呢?
    赫尔苏城,又名克尔素城或黑尔苏城,因境内有赫尔苏河而得名。赫尔苏河,即今天的东辽河,古称南苏水,明代称艾河,清代上游段(柳条新边以南)称赫尔苏河,下游段(柳条新边以北)称东辽河。赫尔苏是满语,意为“海边盐池所生之草”。这是一座有1000年以上历史的古城。据《资治通鉴》记载:“乾封二年(667年)高侃进至金山……”这里的金山,即今双辽市境内的大哈拉巴山;南苏城,即赫尔苏城,因水而得名。可见,赫尔苏城不仅是比今梨树境内叶赫部王城更早的古城,而且在战略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是东辽河流域经济、文化的一个中心。
    明嘉靖年间,海西女真各部千里南下,几经辗转,先后定居于东辽河上游和松花江之间,形成哈达、乌拉、叶赫、辉发四部,又称扈伦四部。赫尔苏城为叶赫部城寨之一。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努尔哈赤以叶赫部“拒婚、匿婿”责问北关,并率4万骑讨伐叶赫,将包括赫尔苏城在内的大小共19座城寨焚毁。
    康熙三年(1664年),为保护东北“龙兴重地”,清廷掘地为沟,堆土成壕,密植柳条,兴建柳条边新边。伊通州境内设有三处边门,赫尔苏为三边门之一。《吉林通志》载“边门设于狭隘之山间,为监视货物出入之所”。边门曾置有门楼一座,门洞过木上方正中悬“赫尔苏边门”竖匾一块,边属“吉林所属”四字。赫尔苏边门当年是入盛京围场和吉林围场的必经之路,这里道路狭隘,边门仅容大车一辆通过,而伊通州的其他二门皆可并排走两辆大车。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为更好地统治东北,清廷开设了一条由京师(北京)经盛京(沈阳)至吉林乌拉,全程一千一百多公里的驿道。因康熙、乾隆两帝东巡时走此驿道,俗称“御路”。其间设驿站27处,各站间距50或80华里,赫尔苏驿站是清廷在伊通境内所设的五处驿站之一。光绪八年(1882年),伊通建州治,隶属吉林府,并于宣统元年(1909年)设赫尔苏分州,隶属伊通州。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此前后,赫尔苏古城曾屡遭俄兵侵犯。光绪二十六年八月(1900年),俄兵入境,聚集于伊通州城、赫尔苏、小孤山、火石岭等地,烧杀掳掠;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农历三月,俄兵侵犯赫尔苏,大肆抢劫民财,给当地造成巨大损失。赫尔苏城西临东辽河,北依二龙山,山形水势颇为优美,是伊通至开原的要冲。据《伊通县志》介绍,昔日赫尔苏城为东西街,长约三里,有商号30余家,有龙泉庙、吉祥寺、关帝庙三座庙宇,还有天主教堂等。每逢大集时,商贾云集,人流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现今住在小孤山、北崴子等地的八九十岁老人,仍能描述出当年赫尔苏城的繁荣盛况。
    1942年,日本侵略者为掠夺农业资源,开发水田,在孤家子平原生产稻米,修建了二龙湖水库,千年古城——赫尔苏城遂淹没在水库之中,成为一座水下古城。但每逢枯水季节,赫尔苏庙台等古建筑址仍然可见。

 

             

              
梨树县湮没湖底的古城——赫尔苏城


梨树县湮没湖底的古城——赫尔苏城

梨树县湮没湖底的古城——赫尔苏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