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满族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满族历史和民俗风情的博物馆。它的的前身是伊通满族民俗馆,1987年3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以伊通满族传世文物为主的“吉林省满族传世文物展览”,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专门收藏满族民俗传统文物、史料和民俗珍品的专业性民俗馆。1992年满族民俗馆迁入了新建的仿古建筑大楼。
1998年伊通满族自治县成立十周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发掘征集满族民俗文物工作。经过四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展厅由原来的3个增到6个,陈列文物由过去320个种类1824件增到530个种类近3000件。
2002年,伊通满族民俗馆进一步扩建,面积由1350平方米扩大到3500平方米,馆名改为伊通满族博物馆。
2012年起,伊通满族博物馆投资1200万元对展馆进行了装修和布展,展览面积增加到3470平方米,共设8个展厅,临时展厅1个,其他7个展厅:源流、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信仰、古今伊通。
2013年5月18日,第37个世界博物馆日,伊通满族博物馆举行了开馆剪彩仪式。博物馆共展出满族传世文物近1000个种类、5000余件展品、900余幅图片,以及21处人物场景、模型景观,充分利用各类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真实地再现。
博物馆重新布展后,制作了萨尔浒之战投影沙盘和古今伊通大型沙盘;增添了伊丹戏楼幻影成像演示内容;增设了肃慎人雕像、渤海神灯、渔猎采集农耕等大型雕塑场景13组;新制作了满族节庆、祭祖、婚礼投影视频3组;新制作穿着甲胄八旗武士服装模型5套、满族服饰模型5个,撮罗子模型、满族四合院模型、满族民居高仿真模型5组;加入了努尔哈赤生平事迹、萨满祭祀和满族婚嫁礼仪3套电子图书动画演示系统。从序厅到7个基本展厅,新设立了电子触摸屏8台。
一走进博物馆的大门,就可以看到建州女真的领袖、清朝的开创者努尔哈赤骑马铜雕塑像矗立在馆前。除了文物,还有图片、图表、模型等辅助形式,布展上采用一些新材料、新工艺,整个展览显得古朴、典雅。
展示满族的生产习俗,包括渔猎、采集、畜牧、农耕、手工业、交通、商贸等等;衣食住用的生活习俗,教育、文学艺术(戏剧、曲艺、音乐歌舞、绘画、书法、剪纸、刺绣、雕塑等)、体育游艺等内容的文化习俗;驿站大钟、拴马石猴、诰命敕书以及泛黄的老照片,记录了古州伊通的风貌;满族家谱种类齐全,数量丰富,有谱书、谱单、祖宗影像各种形式;两幅依克唐阿的手书真迹“虎”字,是依克唐阿将军回伊通探亲期间,伏在炕上写给亲友的,字上还烙着明显的炕席花子印。这些都堪称馆中珍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