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祥(1911.4.19—2003),出生于奉天省奉化县(今梨树县)买卖街。祖籍山东省文登县三山张家(荣城县桥头乡)。1820年前后,先祖张太携妻带子来到东北,落户在盛京将军管辖的昌图府梨树城北约百余里五家窝堡。祖父张德清。父亲张成文,母亲隋氏。兄弟四人排行老二,长兄张作儒、三弟张作述、四弟张作三。乳名连柱子,七岁入县城东区国民小学,校长牟育化。1919年,因四叔张成业无子,将其过继为嗣子。1924年11月,与田秀兰结婚。1926年,考取位于四平街的东北交通中学。1928年,考取辽宁省第一高级中学。1931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入学不久,“九•一八”事变和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目睹家乡沦丧及日军暴行,愤而投笔从戎来到北京抗日救国会,加入其兄张濯域组织的东北抗日义勇军,负责关内外联络。
1934年7月,考入中央陆军官校(黄埔军校)第十一期炮科。1935年7月,妻子田氏病故,育有一子张仆。1937年毕业后,历任中尉连长、少校参谋、中校营长、上校营长等职。曾率部参加青阳战役、第三次长沙会战、台儿庄会战和衡阳会战,出兵缅甸等。1939年,在江西与吴皖娟再婚。1940年4月,妻子吴氏因急性肺炎病亡,留有一女儿小娟,送外婆代养,三岁时亦因病不治而亡。1941年9月,与李敦清完婚,一生养育女儿张湘衡、张蓉蓉、张人仁,儿子张人天、张人合、张人白。1944年日军进攻湖南衡阳时,张作祥之炮兵营正在云南昆明换装美式新炮,实地演习。衡阳守军急需炮兵支援,张急电南京蒋介石,主动请缨。蒋复电嘉奖并令张营立即开赴衡阳。张作祥率部日夜兼程,挺入城内,守军士气大振。军长方先觉任命张为全城炮兵总指挥,与日军血战。中国军队在日军前后3个师团的疯狂围攻之下,固守衡阳47天,为抗战期间固守城垣时间之最长者。
抗战胜利后,张作祥历任上校团长、上校副师长兼参谋长。
1949年入台,历任上校代参谋长、少将副师长、陆军兵工学校少将副校长、校长等职,1970年退休。晚年以种兰自娱,6次回大陆省亲祭祖,编修族谱。
2003年于台湾新竹病逝,终年92岁。骨函入厝辽宁沈阳天山福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