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1年清朝被推翻。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奉化县因与蒋介石家乡奉化县重名,1914年改称梨树县。
到了民国时期,梨树县的二人转发展已远远超出了1879年钱知县查拿的规模。新人辈出,班伙济济。从艺人员超过百人,耿君及其四个徒弟李财、傅生、刘启红、郭云甲,耿君师弟冯球子及其徒弟朱庆等人,还有从双辽学艺回来的柴振海,从“山里”(辽源)回来的洪国栋,还有各路“深山散仙”和“跑海穴”者先后挑起梨树县二人转的大梁。他们各自组班,远近闻名,唱遍了整个梨树及四平、双辽、怀德和辽宁北部诸县。曾有“八大戏班闹梨树”之说。即岳永丰班、金凤山班、李生班、洪国栋班、柴振海班、傅生班、毕永莲班和孙家班。到后来,又出现“南柴北傅中间李”之说(即南边柴振海,北边傅生,中间李财)。
岳永丰班。班主岳永丰(1872——1976,尊称岳八爷),本人不会演唱二人转,全凭兴趣于1902年以大秧歌形式组建季节性戏班,自命班主,并令其三个儿子都要学唱二人转。并备全部服装及乐器。戏班结束,艺人可任其留在岳家常年吃住。先后有上装岳兴华(艺名岳金舫)、岳兴周(艺名岳金山)、高伯琛、盖德玉(艺名盖青山)、李贵(艺名南来观)、施忠义(绰号施孩子)、金香水、杨大丫(男)、岳玲芝(女)、何艳霞(女)等人。下装岳兴堂、刘永胜(艺名刘三浪花)、张凤玉、王群、刘忠、王金山、朱百顺等人。演出的“戏单”以“四梁八柱”为主,共108出,经常活动在梨树东部及怀德西部和辽宁的西丰、昌图等县。1958年被梨树公社(梨树乡)全团接收,至此共活动56年。这个班值得一提的是一位很不著名的艺人——杨大丫。因他酷爱二人转,妻子竟和他打了“把刀”,而他仍是“戏心”不死,自己背个孩子随班演出。又因他吸烟用的是大烟袋,故而得名“杨大丫”。因对其叫常了,致使今日无人记着他的真实名字。
傅生班。前任班主是他的师傅耿君,组建于1900年左右,待傅生学艺出徒之后,便接任师傅班主之职。这个班的艺术声誉一直保持在“八大戏班”之首。虽说是年年组班(季节班),艺人时常更换,便梨树的“硬手”始终是云集于此班。主要艺人有耿君、李财、韩财、韩荣、傅生、刘忠、高万昌(绰号高麻子)、刘国才(刘小手)、孙广学等。他们做艺特点以唱见功。经常下单的,唱功段子如《浔阳楼》、《纲鉴》、《盘道》等,唱情段子《西厢》、《开店》、《兰桥》、《扎花帐》等。“大西厢唱一宿”的传说就是这个班。唱手李财(李龅牙)或将观画一折唱两小时。班主傅生更以唱功见长,讲究“吞”、“吐”、“撒”、“放”。吞即是声音缩小似乎不出嗓子眼儿,但却听得真切。吐是抢板夺字,成团吐出。撒是抑场结合,顿挫自在,如泼水一般将戏文送给观众。放是如喷水一般陡然提高,脱口甩出。解放前夕,戏班自散。班主傅生于1953年5月去吉林市地方戏队。曾被选为吉林市政协委员,市人大代表。
毕永莲班。号称毕家班,以毕家长辈门婿辛中山(一名辛万福)和辛的艺友常玉林为“教头”,下有毕永莲、毕永贵兄弟及他们的侄子壕流子。收徒张忠、孙国学、李玉弗、齐连山、周少先、陈贵、朱殿生、陈凤莲等人。“门里”组班,占领一方,红极一时。“打人”的戏除《西厢》、《兰桥》之外,拉场戏《狠毒记》可算毕家班的一个拿手戏。据伪满时期曾在白山乡小四棵树屯当过屯长的老观众唐文民说,毕大下巴(毕永贵)演《狠毒记》去老太太角非常带劲。他梳个长发,卸装以后,有的老太太凑到跟前和他唠喀,以为他是老太太,一搭话才知是个男的。
柴振海班。班主柴振海原是内蒙古人,1915年生于通辽县。13岁在双辽县投师董长富(二排人),后又拜师长岭的宋海(艺名六月鲜)。属一徒多师,“空中鸟”南飞北转。跟师傅董长富班,后来师傅嗓子“倒苍”,柴振海接任班头,久占梨树,“外辖”双辽半个县。曾号称“南柴北傅中间李”,三足鼎立。此班特点除了演那些“大道沿”上的戏之外,常有自编自演节目。如他们编的《打鬼子》、《劳工叹》等节目,深受当时观众欢迎。建国后不久,柴振海千老“退役”,1958年在郑家屯过世。
金凤山班。班主金凤山,一名金海胜,是毕家班的一个分枝。部分艺人原系毕家班台柱,后续李玉林、张连生平(十里香)、小金枝等人。演出节目以“四梁”、“八柱”为主,演出风格属“毕派”,曾名噪一时。
洪国栋班。洪国栋艺名洪宝子,少年时代在家乡兰家堡子读书,后进“山里”,拜段某学唱二人转。满徒带艺回梨树,组建戏班,收于兴亚、王玉兰(女)为徒(后来此二徒扬名四平、沈阳),招来刘玉华(女)和上下装“全拿”的韩奎文等人。活跃在梨树的刘家馆、靠山、沈洋、榆树台一带,并经常在怀德县的八屋、十屋、周家窝堡演出。梨树解放,班主洪国栋改行从政,参加革命,当上翻身大队长,随之戏班解散。
李生班。这是梨树步岳永丰之后的第二个由外行领导的戏班。李生自幼由酷爱大秧歌而转向酷爱二人转。因嗓子缺五音少六律,便“扬长避短”投身秧歌队伍,是个出名的领秧歌能手。借秧歌之便,办起戏班,广收能人。主要艺人有赵青山、段云有、高万昌、张宝子、红菊花、齐连山乖人。李班主经常带领戏班“远征”。东征敦化、延吉,西入郑家屯、通辽,北上榆树、哈尔滨,南下营口、辽阳,解放后让贤给赵青山。
孙家班。以孙老疙瘩牵头,成员多数是“岳家班”和傅生班的富余人员。活动在梨树、团结、榆树台一带。此班纯为季节班,即旧历年前俩月,年后俩月。
除了八大戏班以外,还有五人一伙六七人一帮的临时小戏班,这样的戏班多数是随着秧歌队走。正月过去,秧歌队解散,他们还要演出个把月,一到农时“拿活”即解散。
另外,还有一种“扎锢钉”戏班,即一旦一丑俩人一伙,外加一个伴奏人员。他们组班方便,行动灵活,但这样的艺人多数是高手名家,在群众中有一定名气。
民国时期,梨树的二人转艺人约达一百多人,常演出剧目约二百多出。小曲小调近一百八十个。会戏最多的是艺人王群,约会三百多出,其次是耿君,会戏一百五十多出,再次是李财、赵青山、韩荣、萧永等,会戏均近百出。傅生会的小帽超百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