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途未卜负二代
(2016-11-02 00:14:31)
标签:
时评文化情感 |
我们总是宗教式的把希望寄托在后辈身上,对于已经开始陆续外出打工的年青一代,是否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实这取决于他们的教育状况与自己的精神状态,当然还有大环境的机遇。从村里的一些小青年来看,虽然情形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前途似乎并不光明。
(1)首先是所受教育水平欠佳。
大部分青年都是父母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隔代教育,虽然物质上得到基本的保证,但是学业多荒芜。老一辈与学校基本没联系,更谈不上家庭与学校的有机配合,大多数人初中都不能毕业,少数初中毕业者也只能进职校学习。而作为村里的孩子一进县城,俨然来到一个大世界,只知道玩耍,没钱时只知道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联系索取生活费,花钱也大手大脚,当金钱越来越不能满足其铺张浪费的生活时,就辍学了事,或者到处鬼混,或者外出打工。
(2)其次是吃苦耐劳精神不再。
如果说第一代打工者还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一面,可在第二代打工者身上,已经很难发现这些良好的品质,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傻。毕竟他们并未经历父辈们曾经历过的苦日子。可所接受的教育与社会阅历,决定他们并不能轻松赚钱,开支与收入相抵,并不能有所积累。又对乡下的生活,横竖看不习惯,铁心不再回乡种地,事实上他们也已全然没有种地的经验。于是以谈朋友结婚为名,裹胁父辈们,倾其积蓄,在镇上甚至县城买房,以为这样就可以成为城里人。
将乡村仅有的一点资源,悉数灌溉城市建设,自己又没有经济来源,即使住上楼房以后,又将何以为生?
如果说第一代打工者最终将回归乡村,那么第二代打工者将是既融入不了城市,又回不了乡村的下一代。虽然这一代也会分化,积极的将会渐渐融入城市,消极的将会退回乡村,但主流还是徘徊于城乡之间,他们将是一个不稳定的社会群体。
从村里的青年就可以看出,有的成了混混,有的辗转开店而一无所成。而这些混混和失败者的代价,都需要乡村来承担。外面无以为生,还得找父辈们哭穷求助。这些在镇上游手好闲,或者开店跑车的人,还是从乡下父老的口袋中赚钱,甚至无所不用其极,采取欺诈哄骗的方式,榨取乡下老实人的那点劳动果实。亲眼见过有些小青年冒充即将上大学的学生,兜售蜂蜜,一瓶不过40元的蜂蜜,硬是卖到150元。
人口回流越来越少,费孝通主张的落叶归根良性循环的乡村,始终没有实现。少数优秀分子通过高考等渠道一去不复返,年轻一代虽难以进城,还是勉强赖在城市,不愿返乡。乡村的发展后继无人,没有人的乡村只有衰败,只有回归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