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彼岸非家园

(2016-11-02 00:10:55)
标签:

文化

时评

杂谈

情感

与村子里一位46岁的中年男人聊天,他告诉我,今年过完年就不想出去打工,可在家忙一阵后,发现还是很难赚到钱,于是又勉强出去找事做,还得去深圳,可发现工作不好找,年纪渐长,技术有限,于是只能找到又苦又累,工资还少的事干,前些天太热,只好匆匆回家,说不想再出去。这是一个处于临界状态的人,为回家养老还是继续打工之间左右为难,两边都不靠岸。
其实,这正是第一代打工者的最终结局,年轻时的精力与聪明才智,已奉献给城市,像甘蔗一样被城市咀嚼过后,糖汁留在城市,渣滓最终难以在城市停留,大部分都得回到生养他的这片土地。
他们之中有的人还为此有所准备。有钱的利用多年打工的积蓄,回乡盖房养老。虽然房子一律都是用水泥砖直接搭成,没有钢筋,没有柱子,可只要不发生地震,还是可以住上几十年。田地虽不少,可对他们来说已没有多大的吸引力,早早吩咐老人种上茶叶之类的农作物,回家后也不打算种地。
老一辈将土地视为珍宝,甚至不惜与人大动干戈。到他们这一辈只把土地当作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他们的下一代可想而知。
想象一下,老一辈已经凋谢,这一辈回归乡村,对种田缺乏热情,下一代不会回归,将是一幅怎样的农村景象?或许还是像现在一样,又带着他们的孙辈,继续艰苦讨生活?可没有那份忍受艰苦的能力,他们的子女又怎能赡养老人?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他们根本做不到。因为教育的缺失,不愿意回归的这一代人,其实也很难在城市立足。从在镇上买廉租房的这些年轻人身上,我看不到他们具有赡养子女和父母的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