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教师职业职场 |
在中国这样一个强调教育兴国的泱泱大国里,了解教师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国家兴。就目前而言,笔者认为,教师还属于一个在夹缝中生存的群体。
一是制度规定与法律法规的夹缝。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给予班主任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这看上去似乎可笑,难道这还要教育部规定?其实,教书育人就已经对教师的职责做了最好的阐述,批评教育学生应该是教师的职责,如今却要作为一种权利加以规定,这本身就彰显了教育面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尴尬。尽管如此,还是存在一个夹缝的问题。规定的权利有了,但《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也有规定,教师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这看上去并不矛盾,但你体罚的尺度是什么,批评的权利有多大,怎么样才算是适当,你说你是教育,我说你是体罚,又由谁来判定,谁又能判定。教育部的这一规定在当前教师不敢管理学生的现实下不是没有必要,但如此规定无异于给了教师们一根纸做的拐杖,遇到社会的风雨,就会荡然无存。这一点,韩国的经验值得借鉴。韩国也有相关法律规定,但教师体罚学生的工具、方式、部位以及男生可以打10下,女生可以打5下的数量等都有明确规定,加上人家从社会、家庭、教师到学生不论环境还是素质都比较好,教师工作也就轻松多了。而我们现在还只能在夹缝中靠教师自己把握来生存。
二是家长期盼与学生现状的夹缝。
中国人对下一代的爱在全世界是数一数二的。特别是随着物质条件的日益改善,对孩子的教育已受到家长的高度重视。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但成才又似乎只有大学一条路可走。家长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教师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要出成绩,就要对孩子不断施加压力。问题是孩子不可能都成绩优秀,有的也已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于是有了离家出走的,还有自杀身亡的,这一切,都与教师脱不了干系。既要管理好,又不能太严厉,对这个夹缝的把握就在于教师自己。
三是教育考评与各类规定的夹缝。
当前,各级教育部门对教师晋级、调动,包括补贴发放,几乎无一不是以成绩为依据。多年来,唯成绩论始终是教育界的主旋律,学生分数成了教师做梦都在思考的问题。我们的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有谁能说出到底该怎么去抓呢?与此同时,我们对教师的各项规定里,偏偏对教师不能唯成绩论作出了种种规定。于是,教师们只有在夹缝中探寻:分数不高,你干什么都没门;出了问题,那可就是罚你没商量。
四是工作目标与工作条件的夹缝。
谁都知道教育要出成绩、出人才,也都知道教育要重视、要投入,教师也在为出成绩的目标而奋斗,但似乎很少有人想到教师工作的环境也要改善。在中国的国情下,绝大多数教师工作在基层,由于要调动等因素,他们往往没有固定的住所,工作辛苦、条件艰苦、生活清苦,只能居住在低矮潮湿的房子里,但各级对教育的投入几乎没有考虑到教师。如果你注意了,有多少教师患上了咽喉炎、脊椎病、风湿病,不仅比例不低,动过手术的也不在少数,就是倒在讲台上的现象也会有发生。笔者在乡下任教只几年,现在落下了风湿的毛病,时时要受到困扰,何况我们常年呆在基层的教师呢?看来如何处理好工作与身体的关系,尺度的把握自然也在教师自己。
五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夹缝。
教师十堂课,比不上社会一分钟,说的就是环境教育的问题。随着各级对教育投入的加大,至少在义务教育阶段,过去令人唏嘘的“我要读书”的辛酸故事已越来越少,但“我想读书”的呼声似乎难以成为一种主旋律,而“我不想读书”的声音倒是时时响起。糟糕的社会环境令我们的孩子们心灵上的社会免疫系统不断崩溃。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怎么样谁都知道,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谁都清楚。但到底如何改善社会环境,如何让恶劣的环境远离教育,又都是无能为力。学生一旦出了问题,人们自然就会发问: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我们的教师们都在干嘛呢?
说了许多,笔者没有为教师开脱的目的。说实话,我们的教师在教育艺术、教学理念等等方面要学要加强的东西还很多很多。总体说来,教师还是一个比较优秀的群体,只有有了对教育的理解重视和教师的敬业努力浑然一体,才能打造出一流的教育。
事实证明,有了一流的教师,才会有一流的教育;有了一流的教育,才会有一流的国民;有了一流的国民,才会有一流的国家。愿我们的教师不再在夹缝中生存,愿我们的教育事业越走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