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倾向于不惩罚学生的时候,一篇《看韩国老师如何惩罚学生》的文章却引起巨大反响,竟有90%的新浪网友赞同惩罚学生。事实上,惩罚与不惩罚本身并不是问题,只有当我们强加它许多不良后果时,才值得深究。
把砝码放在不惩罚这头的时候,政策设计者想当然地认为所有的老师都是完美的,所有的学生都是正确的,而从来没有考虑过如果发生了冲突怎么办。可现实中,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不但发生冲突了,而且还很惨烈。一方面,一些无良老师罚学生啃木头、打耳光、用刀子划伤学生等等;另一方面,一些问题学生把无情的拳脚和愤怒的刀子投向自己的老师。两方面都全然没有君子的作风,这究竟怎么了?
当前非常流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照此看来,学生都已经是君子或者是准君子了,老师还需要继续努力成为真正的君子才好。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是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领导的各种要求、家长和社会对教学成绩的期待、学生中各种各样的错误等等,统统得由老师承担。学生作业不交,你老师要反思;学生成绩不好,你老师要反思;学生课堂不听讲,你老师更要反思。为什么?因为这都是你的方法不对,思路不好,理念不先进。你还不是君子,要努力!可惜我们的老师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怎么办?
笔者曾经做过多年的中学老师,深知其中的痛苦。一位老教师给我传授法宝,说:“你就把学校当做一个大幼儿园,哄着学生,不就行了。”但小学生你还好哄,大学生就不好哄了。看看近期发生的几起弑师案,发生的年龄段一般在中高年级,就很能说明问题。
从小学一直哄到大学,但残酷的社会还会哄他们吗?每当我讲柳宗元的寓言《三戒》时,我就想,这样没有惩罚的教育,当学生走向社会时,要么就像其中的麋鹿和老鼠那样,被凶狠的狼狗所吃掉;要么就如心理学中的逆反应那样,一定会激起更大的刺激和仇恨。事实不正在不幸地逐渐验证这样的结局吗?
惩罚与不惩罚只是方法,而不是教育目的。对学生来说,不能惩罚他的主要理由是: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期,需要呵护。但恰恰忘记了一点,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就从来没有把学生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而是将其当做一个需要呵护、需要原谅、需要关爱的对象。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不惩罚,不仅对这个学生,更是对所有学生的价值观判断的一个误导。
平等、包容是相互尊重的前提,惩罚并不是相互尊重的障碍。制定一个公开、透明、详尽、可操作的惩戒制度,既是对学生的约束,更是对教师的制约。这对于从小培养现代人所需要的责任意识、权利意识至关重要。中国有句古话,“玉不琢,不成器”。不经过打磨的人是不可能成大器的。有时候,朴素的传统哲理比经过精美包装的现代教育理念要强过百倍。
10月份发生在山西和浙江的两起“弑师案”引发社会对于这一职业乃至教育本身的深刻反思。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表示,政府、社会和教育工作者应积极采取措施,切实保护教师安全。另外,教师正当使用的惩戒并非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迁就学生一切行为.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兴起了一股激励教育、赏识教育的热潮,要求教师以朋友的身份、民主的作风、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沟通,尊重学生,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这并没有错,笔者作为一名教师,大力支持,但现实是,激励和赏识与批评和惩戒被一部分人理解为完全对立,认为激励赏识教育就不能批评和惩戒,结果导致有些学生为所欲为,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音符,有的学生因违反校规校纪被教师处罚,扬言报复教师,或者以体罚为由向媒体曝光,砸教师的饭碗,现在竟然发展到公然杀害老师。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对教育惩戒和体罚的概念混淆不清,有人认为惩戒就是体罚,教师正当的惩戒教育也变成了体罚。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教师陷入了困惑和迷茫,结果在教育过程中对力度和火候的拿捏左右为难,力度轻了没效果,力度重了会带来麻烦,结果导致不少老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行为采取放任态度,这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教育并不是万能的,教育过程中学生会犯错误是正常的,但关键是如何看待和处理错误。学生犯了错误,体罚学生绝对是不允许的,但对学生进行正当的惩戒是必须的,应当让犯错误的学生认识到,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是要付出代价的,特别是对那些比较顽皮的学生,单靠口头说服是很难见效的,通过惩戒,让学生认识到犯错误是有风险的,可以让他更好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萧伯纳曾经说过:“一个人感到自己可耻的地方越多,受尊敬的程度就越高。”如果学生对学校、教师没有敬畏之心,那这种教育可以说是失败的教育。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违反纪律却不会受到惩戒,长此以往,当他走上社会后能老老实实地遵守法律吗?
杜克在《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人的发展》中指出:“考虑到今日学校的规模和世界范围内的学生向权威挑战的这种似乎是日益增长的趋势,一概废除惩罚也是不现实的。”因此,为维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秩序、保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赋予学校和教师正当的惩戒权是完全必要的,是符合教育现实的。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还要进一步细化相关条款,真正做到既起到有效的警示作用,又不伤害一个学生,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