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时代的文学写作
(2012-08-23 13:05:40)分类: 景象 |
苏童表示:“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影像是窗外的世界,而写作则是窗内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对我而言,这两者是创作的两个层面。而我经常被这二者纠葛其中。我在写作时,内心总是愿意跟随小说元素的牵引,而努力排斥电影画面对我的干扰。上世纪80年代是严肃文学时代,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我,处在这个视觉爆炸的影像时代,其实有些茫然,有些感伤。一方面,我必须得承认这样的现实;另一方面,我觉得面对现实的方法并不是只有适应。在这样的时代里努力留下一座自己的小屋,或许也是解决与这个时代冲突的另一途径。”
“我看到这个论题时,觉得它本身就包含一种悲观的暗示:文学似乎被看成了要灭绝的恐龙。我认为文学并非如此。原因很多:首先,年轻人喜欢文学。像《哈里·波特》和《暮光之城》的电影风靡全球时,读书的青少年也不在少数,甚至有很多人更喜欢阅读小说。第二,文学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维他命C。对我,它更像是一种药物,不断刺激着我的想象。再者,影像也并非文学的敌人,而是文学的同盟军。影视作品为我们提供大量的故事,我写作的时候,脑海里就会浮现电视上出现过的画面。”英国作家大卫·米切尔认为,两者其实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莫言同意他的说法,“汪曾祺先生写过一篇讨论影像和文学的文章,他相信文学不会被电影取代,因为文学有它的价值。对于作家而言,他的工作就是怀着虔诚,创作有价值的作品。写小说就是写小说,不是编剧本,作家必须按照小说的规律来写。如果他想讨好导演,那他就等着吃苦果吧”。莫言说起自己一次失败的创作经历,他写小说的时候就将女主角设定为巩俐,甚至还为导演设置好了场景,张艺谋看过后说:“太差了!”莫言说:“这次失败给我一个深刻的教训:作家写小说是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世界,你要写出好小说,必须有意识地坚守小说的规则。”
阿刀田高则表示,“50年代的时候,文学与影像关系很密切。可是到了影像时代,纷繁的影像使得人们的注意力大为分散。人们讨论电影的时候多,讨论小说的时候少。但小说家是很难变通的。他写的小说就是为特定的人而写。不管世界如何变化,小说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色。它不为取悦大众,让喜欢的人喜欢就好。莫言老师说我的作品可以改成很好的电影,我听了其实很难过,好像自己的孩子要离开我一样。作品一旦改编,那就不是自己的作品了。”
曾创作多部电影剧本的吴念真说:“我想代表影视工作人员向阿刀田高先生说声‘对不起’。小说影像化的过程必然掺杂影视人员自己的理解和创造。但有一点我要说:影像作品的好坏不会影响小说的成就。对我而言,小说与影像是分不开的。我创作的过程其实就像在脑海里拍电影。阅读的人一定也有影像化的体验。只不过,不同的读者会放出不同的影像。另外我还觉得,文学是影视的养料。文学因了它的特性,应是很多艺术创作的基础,起码是影视文学创作的基础。它们可以共存共荣。如何将这个转化的过程完成得最好,我们需要出色的、耐得住寂寞的编剧。”(记者:张滢莹·陈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