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当代文艺
当代文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095
  • 关注人气:87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2上海书展:阅读的话题

(2012-08-23 12:57:12)
分类: 景象
    阅读的话题,似乎从未像本届书展那样被集中而深入地谈论过。无论是开幕式上王文娟、裘锡圭、苏童、于丹等特邀嘉宾围绕“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主题所做的致辞,还是由王安忆、莫言、刘震云、毕飞宇四位茅奖得主围绕“书香中国阅读论坛”展开的对话;无论是由阿城、小宝、止庵、唐诺、朱天心等参与的“文景艺文季”,还是大卫·米切尔等国外作家出席的国际文学论坛,都有着阅读的呼唤与回响。
  
  阅读记忆:经典作品有着永恒的价值
  每一个爱书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阅读记忆,作家、艺术家的读书生活尤其如此。透过他们各式各样的“阅读记忆”,我们或许能捕捉到某些共同的精神脉动。
  86岁的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今年在书展上推出“处女作”——个人自传《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与我的越剧人生》,她用略带绍兴口音的上海话说,她从小学戏,没有多少机会接受正规教育,但每次出演越剧《红楼梦》之前,她都会反复阅读这部经典著作,“如果没有这样的阅读,我就不可能完成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经典作品依然有着永恒的价值,它们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和思想。”
  学者于丹的童年是在书香中度过的。幼时的她面对父亲留下的一屋子的书,虽然纯粹是草草阅读、生吞活剥,但那些意象小小年纪就存在心里,随着年华一点点绽放。“对我而言,阅读的经验随着生命成长,一点一点被咀嚼和吸收。”
  在作家莫言的记忆里,几十年前,在山东农村老家,谁家里有《三国演义》,谁家里有《水浒传》,幼年的他心里都有数。书得来不易,读起来的快感就很强烈。而今,过眼、过手的书数不胜数,阅读的快感却越来越少。为了“解放”自己,前几年他决定给书架“做减法”,现在架上只有100多本书,但“完全可以满足一个人的阅读需求”。在这个极简的书目中,包含了他童年时走家串户借来的那几部中国古典小说,还有成长过程中始终奉为经典的鲁迅和托尔斯泰的作品,“这些书耐得住重读,我现在享受的就是重读的乐趣。”
  和莫言一样,作家王安忆的少年时代也很难搜罗到够读的书。很多人问过她写作的缘起,其实答案很简单,“我写作就是因为喜欢阅读”。她记得曾读到这样一篇文章:干校生活中,杨绛向钱钟书提议以后就留在郊区,可以远离人事纷争,钱钟书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我特别能理解钱先生说‘没有书’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然而,让她始料未及的是,在读物匮乏的年代,阅读是一种奢侈。到了出版繁荣的今天,真正的阅读却依旧奢侈。前不久,她在一个偏僻的东欧小镇停留了两天,那里的风光显得贫瘠荒凉,市容环境也并不如人意,可是镇上到处是大大小小的书店。“我有一种感觉,这个地方不可小视。阅读是消遣,但也是力量,有时决定一个民族的性格。”这种力量,牢固地根植在王安忆的使命感里。她说:“只要有一个人在阅读,写作就是有意义的。哪怕这一个人就是我自己。”
  
  阅读当下:虽有冲击,阅读无可替代
  纵使有再美好的阅读记忆,都已然是过去。我们生活在当下,更重要的就是当下的阅读。对于真正的爱书人来说,无论时代风云变幻,阅读从来不曾远离。
  于作家苏童而言,阅读的当下性,体现在它可以处理孤单。因为在我们的时代里,尽管很多人白天的生活是多么光鲜、多么忙碌、多么热闹,但在晚上很多时候都要面对一个人的世界:一个人孤独的内心世界。他引用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的一个观点:读书可以让一个人学会如何利用、品尝他的孤独。“在书中能够与很多人相处,与很多新的世界相依,会有更多的发现。这是阅读对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意义,阅读是有‘疗效’的。”
  台湾作家唐诺显然深得苏童所谓阅读之美。对他来说,阅读是最有力、最快速、最有效果的让自己离开作为一个人的种种限制的路径。唯有通过阅读,他才得以突破岁月、年龄等很多的限制,“突破这些限制的方法就是阅读,你可以通过阅读同时去到很多的地方,包括时间的、空间的。我们可以借由别人的位置,别人的记忆我们进入到不同的个体当中,站到他的位置,用他的眼睛看世界。”
  那么,影像是否也是这样一个藉以突破种种障碍的通道?在王安忆看来,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冲击,阅读依然无可替代。她认为,一样是作为消遣,人们看电视、电影,上网,很快就能投入,一秒钟也不需要准备,阅读却是对修养有所要求的。她为一些人不能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而感到惋惜。“如果我读了一个电影的剧本,我是不会去看那部电影的。文字产生于心灵的丰富感觉是难以形容的,电影画面和它们相比就太简单了。”
  英国作家大卫·米切尔的表述可谓异曲同工。“把我关在房间里一整年,如果只让我看一部电影,我会发疯的;如果只让我看一本书,从这个房间出来时,我肯定会比从前更聪明!”他坦言,曾经从北京坐几天几夜的火车到莫斯科,旅途中就带了一本《战争与和平》,全程竟感觉无比充实。“别看电影的银幕比人大多了,但它提供给我们的体验就那么120分钟左右;书比人小得多,它所营造的空间却是巨大的,让人在阅读中置身其间,获得全身心的美好感受。”
  在学者裘锡圭看来,一个人不管他有没有比较高的学历,也不管他从事的是什么样的职业,只要他能认真读好书,将合理健康的人生态度、正确高尚的行为准则以及高雅的情趣融入自己的生活,表现在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他就是一个真正有书香气的人。“我们活在当下,能不沾点书香气,能不向往这样的境界?”
  
  阅读未来:有人读书就有阅读的未来
  以英国诗人T.S.艾略特在《四个四重奏》里的哲理思考,“现在的时间与过去的时间,两者也许存在于未来之中,而未来的时间却包含在过去里”。我们此时此刻的阅读,融入绵延不绝的时间之河里,既承继了过去,又接续着未来。以此看,文景艺文季“阅读未来”的命名别有深意。
  作家小宝认为,“阅读未来”其实是悲观主义的论断。因为如果能确定未来必然更好,那何必需要阅读?正是因为发现这个世界不是越变越好,而是越来越不确定,也有可能是越来越坏,所以我们应该阅读。“我们人类好的环境其实是在过去,最好的财富是过去留下来的。通过阅读,我们至少可以享受前人留下来的财富,我们要固守在这里,始终有所坚持。”
  台湾作家朱天心是基于对过往的认知来理解未来的。在她看来,对过去认识越深,对未来的想象、认识才会越有味道才会越真实。“我记得福克纳说过,人面对未来,就像是坐在一列快车上,未来在我们的前面,旁边是回忆的影子。只有过去是清楚的,如果我不理解过去,连现在都无法理解,又如何奢谈未来?我们能做的,无非就是借着阅读,累计过去所有人的思维,借着他们来理解现在,也才有勇气去面对未来。”
  在作家阿城的感觉里,未来并不是那么遥远的一件事情。所以谈到未来的时候要想到威胁性,要把它放在自己身后,否则当场就被很快到来的未来颠覆了。“比如甲骨文,它预卜,也是有未来概念,但到了战国,人们基本就不认得它了,因为书写方式改变了,使它不能被阅读了。我们也曾有把繁体字变简体字的经验,要是有一天国家政策出台说恢复繁体字,这就会造成另一次不能阅读。但自古及今,我们都在阅读图像,我就怀疑未来的阅读可能是图像。”
  学者止庵举了一个例子:秦始皇要焚书的时候,有个叫伏生的人,就想到要把书存放起来,等天下太平再拿出来。他在那时其实就想,阅读存在于未来,把书保存下来,未来一定有人会读的。这正好体现了中国人对于阅读未来的期待。“现在的问题是,书留下来了,未必有人想看。但阅读终究是个人的事情,只要有一个人继续读书,就有阅读的未来,这正是阅读的希望所在(傅小平)
  
                                                            [文学报2012年08月23日·6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