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美术人文文化艺术 |
分类: 《笑画中国美术史》 |
在中学地理课本上就说过:我国地域辽阔,南北差异大。
这差异大也包括了风景差异大,所以当荆浩、关仝创造了北方山水画派的同时,江南画家董源、巨然则创造了与荆、关迥然不同的山水画风貌。
今天先来说说董源。
董源,字叔达,钟陵(今江苏南京)人。
由于他在南方长大,“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所画风光,烟雾溟濛,重汀绝岸,林木清幽,与北方荆关画中雄伟险峻的山水相比,更有秀美抒情的意趣。
因为他画的景色平淡闲远,非常符合文人雅士的情趣理想,所以在北宋中后期被文人画家们特别推崇,把他捧为了江南水墨画派的开山祖师。
董源流传下来的作品相对多一些,一笑就挑几幅给大家介绍介绍。
我们先来看上海博物馆藏的《夏山图卷》。
《夏山图卷》为绢本设色,纵49.2厘米,横311.7厘米。
欣赏《夏山图卷》特别要注意它的2大特点:
1、采用平行构图法。江南为丘陵地带,山普遍不高,但延绵不绝,因此丘陵与平原、沙岸基本平行。为了避免平行画面的单调,董源做了两个处理:一是以浓淡不同的墨色把山的疏密点画出来,近处的墨色较深,远处的墨色较淡较湿,巧妙的造成距离差异;二是他把景物做了精心的编排穿插,有起有伏,从打破了规整的平行,使画面有了节奏感。
2、使用了“披麻皴”。“披麻皴”又叫“麻皮皴”,是拉得很长的中锋墨线,很像剥苎麻时拉出来的长条纤维,特别适合表现江南的土石丘陵。这一皴法是董源的首创。
《夏山图卷》是最具董源风格的杰作,也是画史中最古老的以“夏”为题材的经典作品,代表了五代南唐山水画的最高成就。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潇湘图》。
《潇湘图》为设色绢本,纵50厘米,横141.4厘米,描绘的是湖湘地区的风景,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湖湘多烟雨,董源就在渲染时留出些许空白,营造出云雾迷蒙之感。同时以点子皴法,通过浓淡不一的墨点表现远山的树木,将烟雨中朦朦胧胧的山型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出来。
这种以点塑形的做法,在900多年以后又被法国画家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重新“创造”出来,形成了“点彩画法”(代表作是《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见过吧?),由此还创立了世界美术史上的“新印象主义”,修拉也因此被誉为20世纪一切抽象绘画的先驱者。
宋朝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提到了董源的这种画法,说它“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可惜董源也好,沈括也罢,都没有对这种“以点塑形”的现象做进一步的研究,不然光学成像、光学调色这方面的科学就没西方人什么事儿了。
《潇湘图》以其在山川远近层次和烟氲气氛(现代科学术语叫空气透视)方面的优异表现,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
最后来看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龙宿郊民图》(或作《笼袖骄民图》)。
别问我《龙宿郊民图》是啥意思,鉴定这幅画的董其昌自己都说“《龙宿郊民图》,不知所取何义?”,强行解释一波后,还被乾隆皇帝写诗嘲笑了:“‘龙宿郊民’语甚奇,董源嘉迹世所知。香光鉴定帧首题,求说不得强为词。”
所以,我们姑且把这幅画理解为描绘的是居住于南唐首都建康郊野的民众庆贺节日的情景。
与前两幅水墨山水不同,《龙宿郊民图》是青绿山水画。
《龙宿郊民图》吸取了李思训、王维二家之长:在着色上则继承了李思训青绿山水的传统,以青绿重彩描绘,具有宫廷绘画的痕迹;又使用了披麻皴,继承了王维的笔法,拓展了青绿山水的表现范畴。
图中穿插有踏歌划船等人物活动——这也是董源山水画的一大特点,在山水之间点缀人物,穿插游乐或风俗情节,使得熟悉这方风俗的观众(主要是南唐的文人贵族)产生共鸣,增强了画作的人文气息,让"江南"的印象变得更加亲切。
这种看似“平淡天真”的山水特别受到北宋书画家米芾的推崇,《宣和画谱》也称赞“写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晦明,林霏烟云,与夫千岩万壑,重汀绝岸,使览者得之,真若寓目其处也,而足以助骚客词人之吟思,则有不可形容者”。
其他
董源的山水画传世名迹还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溪岸图》、《寒林重汀图》、《平林霁色图卷》等,感兴趣的自己找一下,我就不赘述了。
本文是《趣谈中国汉字/书法史》姊妹篇,《笑画中国美术史》(暂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钟,收获受用一生的知识,你值得拥有!加关注看之前文章,及时提示更新。转载请标明出处,欢迎出版社与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