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美术人文文化艺术 |
分类: 《笑画中国美术史》 |
今天要讲的这位是粉丝也是一名画家,叫关仝[tóng]。
才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把他和《水浒传》里面的朱仝差点搞混了——朱仝外号“美髯公”,酷似三国名将关羽——这不就容易混淆了呗。
实际上,在古书中关仝的记载还没有朱仝这么个小说虚拟人物来得详细鲜活——生卒年不详、家世不详、身材长相性格等一概“不详”,翻资料的时候搞得我一度想弃笔不写了。
但不写又不行,在中国美术史上,关仝还是算得上一号响当当的人物的。
他活跃在五代末及宋初,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是上回我说到的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荆浩的忠实追随者、头号粉丝。
这个粉丝不简单,他也是画北方山水,尤其是自己家乡关陕一带的山水画得多。他通过刻苦认真揣摩钻研荆浩的艺术,终于青出于蓝,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关家山水”。
当时的人评价他的山水画具有“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的特色,画风朴素,形象鲜明突出,画面简洁但仍然有很强的感染力,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
这个评价有实物为证,关仝现存的可确认的有两幅作品:《山溪待渡图》和《关山行旅图》,都画出了北方深山中幽僻荒寒的气氛,我们可以分别来看下。
《山溪待渡图》为绢本水墨,纵156.6厘米、横99.6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画面上有些什么我就不描述了,作为美术作品欣赏,我在这就提醒3点:
1、《山溪待渡图》大量使用了皴法中的“豆瓣皴”。豆瓣皴是点皴变体之一,特点是大小间错的豆瓣形状,聚散有致。本图皴法细密,笔力坚挺,用墨厚重,染晕层次很多。
2、《山溪待渡图》的构图和荆浩的《匡庐图》相似。正面主峰突出,山势直立,占构图中轴线,气象壮伟荒寒;瀑布在崖间飞泻而下,在山下汇成涓涓溪流,由此将视线引导到画面下方。画面右侧和下部景物集中在一起,显得相当厚重,起到了稳定画面构图的作用。
3、山脚下溪水边,有人策驴待渡。而对岸只有一叶小舟,飘荡在溪岸。岸边峭壁下,有一座茅屋,应该是船家。人物的加入,让场景更有生活气息,赋予山水浓浓的人情世俗之味,使人看后如身临其境。
《关山行旅图》的名气就更大了,它纵144.4厘米,横56.8厘米,也是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光看名字,《关山行旅图》很容易跟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给搞混了,而且《关山行旅图》在中国美术史上还不止一幅,比较出名的还有明朝戴进的“同名款”(这个以后再说)。
《关山行旅图》最引人注目的同样是是画面上部的一座大山,不同的是在这幅画中,关仝用一条从左向右流的溪流,将画面巧妙的切割成了"z"字形,形成一种对角线构图。
画面中部,溪流之上有一座小桥。这座小桥联结画面左右景物,使得全画气脉相通。尤其是桥上还有行人经过,更有一种流动感。
在绘画技法上,远处高耸的山峰用的是高远法,画面下方的村落用的是平远法——高远、平远这“三远法”我以前在 中说过,还有印象吗?“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不记得回去看我的文章《火遍全网的飞天你了解她的底细吗?敦煌壁画该如何欣赏?》,在此就不赘述了。
还有,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关山行旅图》中的树木要么是空枝无叶要么是有枝无干。——这算是关仝的个人特色了。
另外,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一幅《秋山晚翠图》,是否出于关仝所作,仍有待研究。我就不解说了。除此之外,其他你能见到的号称关仝的作品我就不敢保证真伪了。
本文是《趣谈中国汉字/书法史》姊妹篇,《笑画中国美术史》(暂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钟,收获受用一生的知识,你值得拥有!加关注看之前文章,及时提示更新。转载请标明出处,欢迎出版社与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