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美术人文文化艺术 |
分类: 《笑画中国美术史》 |
本节我们来说说唐代工艺美术品。
普通人最熟悉的唐代工艺美术品应该是唐三彩。
唐三彩全名为唐代三彩釉陶器,别看它现在这么知名,但在唐代以后直到1928年前,几乎没人知道唐代还有这么个宝贝玩意儿,它是修陇海铁路时在洛阳邙山的唐代古墓中发现的。也正因为“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所以又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
一直以来,世人对唐三彩有几个误解。
第一个误解就是唐三彩不适合做摆设。
以前唐三彩被认为是一种明器、陪葬品,所以不合适做摆设——其实,这种看法不全对。
最初的唐三彩虽然颜色样式好看,但论实用性的话相比同时期的白瓷和青瓷确实大大不如,因为它很容易漏水。
而且唐三彩的釉彩中含有铅这种有毒物质,虽然唐朝人没“铅中毒”的化学知识,但用它来装东西确实容易出问题,所以就用来陪葬了——反正人都死了,中不中毒无所谓了。
但用唐三彩陪葬实在是太奢侈了,为了遏制这样的奢靡之风,当时的唐朝官府还特意规定了陪葬唐三彩的形制和数量必须按品级来,“三品以上九十事,五品以上六十事,九品以上四十事”。
好嘛,这么一搞,用唐三彩陪葬的少了,靠做唐三彩的匠人收入就少了。
树挪死人挪活,匠人们开动脑筋、改进配方,将釉彩中铅的用量减少,同时拓展产品渠道,将唐三彩用在了民间用具和建筑上的配饰上了。
所以,到了后期,唐三彩也不全是作明器了。
所以,我们现在往书架上、桌上摆唐三彩也不算犯忌讳、没文化,尽管摆。
第二个误解就是唐三彩就三种颜色。
唐三彩的色彩主要来自陶坯上涂上的彩釉,由于在釉中加入了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黄、绿、蓝、白、紫、褐等多种色彩,只不过出土的唐三彩多以黄、绿、白三色为主,再加上古文中“三”也有“多”的意思,所以就被称为唐三彩了。
第三个误解就是唐三彩是彩釉陶器的绝版之作。
确实,唐三彩起源于初唐的高宗时期,开元时期是其鼎盛时期,“安史之乱”之后逐渐衰落。
但这不代表这种彩釉陶器只存在于唐朝。
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三彩釉,被称为“汉三彩”。汉三彩有绿、黄等色,打破了汉代以前釉色单一的局面。
唐三彩兴盛之时,许多国家也在仿造。例如日本奈良时期就有“奈良三彩”,朝鲜新罗时期有“新罗三彩”,波斯人也仿造出了带有伊斯兰风格的“波斯三彩”等。
唐代之后,唐三彩的制作技艺虽然部分失传,但毕竟还是有流传下来,陆续出现了辽三彩、金三彩、宋三彩、明三彩以及清三彩,只不过都比不上唐三彩的精美罢了。
唐三彩的精美,不但是技术水平的高超,还在于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带来了形制内容的多样化。
例如西安中堡村出土的侍女俑,体态丰满,釉色端丽庄重,与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可以相互映证;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西安中堡村出土
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的骑驼乐舞三彩俑则以丰富的想象和高超的塑造技艺,再现了倍受唐人欢迎的西域胡人乐舞。
有人说,唐三彩标志着我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达到巅峰,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当然,现在的我们见得最多的,还是马和骆驼。
唐三彩大马、骆驼等曾作为国礼,赠送给5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
不过一笑个人希望现代的唐三彩工匠们不要拘泥于传统造型,能够与时俱进,创作出更多符合现代人喜欢的新造型,比如猫、狗、恐龙甚至是动漫人物手办,重现大唐兼容并蓄的风采。
本文是《趣谈中国汉字/书法史》姊妹篇,《笑画中国美术史》(暂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钟,收获受用一生的知识,你值得拥有!加关注看之前文章,及时提示更新。转载请标明出处,欢迎出版社与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