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笑聊知
一笑聊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595
  • 关注人气:37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幅敦煌壁画的背后,是中国人不屈的家国情怀

(2021-09-08 23:11:25)
标签:

历史

美术

人文

文化

艺术

分类: 《笑画中国美术史》

上回说到,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题材范围广阔,虽然绝大多数是佛教故事,但也有许多现实题材。其中就有一副壁画,记载了一段不为常人所知的历史。这段历史充分表现了中国人对祖国的忠诚和面对打压的的坚韧。

这幅画叫《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位于敦煌莫高窟156窟。

此图全长855厘米,高108厘米,描绘的是唐朝敦煌地区最高统治者张议潮接受唐朝廷敕封为河西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浩大场面。

有人就问了:“不就是一个地方军阀展示威风的宣传画吗?有啥好吹的?”——你了解了这幅画背后的历史你就不会这么说了。

还记得吐蕃么?

在唐朝的时候,吐蕃也崛起了,还成长为一个异常强盛的高原政权。

(PS:审核的和阅读本文的请注意,当时吐蕃和唐是两个国家,不是现在的同一国家不同民族的关系。请不要以现在的情况套用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别说我写这篇文章是破坏民族团结)

别以为吐蕃就只存在于青藏高原,在最鼎盛的时期,吐蕃甚至将印度最精华的恒河流域尽数纳入势力范围,北印度各国皆为其臣属。

吐蕃就像现在的某国一样,在局部地区称王称霸,以为自己天下无敌,直到他们向东扩张,遇到了那时还是唐朝的中国。

唐将侯君集率唐军击败吐蕃军四万,打破了吐蕃军不可一世的神话。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其实是被打服后的卧薪尝胆之计。——这种做法也很像某些国家,被打败后一直不服气,但又不得不接受来自中国的资金和技术。

公元755年,大唐境内“安史之乱”爆发。为了镇压叛军,边防军被调入内地勤王,吐蕃趁机占领了陇右、河西地区。

781年,河西重镇沙州(今敦煌)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陷落,这时沙州军民已经坚守孤城整整11年!

799年,张议潮在沙州出生,他在本族老人的讲述中知道了大唐。

《补唐书·张议潮传》中记载:张议潮“少习文史,长通韬略。虽生长虏中,而心系本朝。阴结豪俊,密谋归唐”。

和张议潮一样的还有无数身在西域的大唐遗民,唐文宗年间,唐使者赴西域,途中“见甘、凉、瓜、沙等州城邑如故,陷蕃之人见唐使者旌节,夹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犹念陷蕃生灵否?’其人皆天宝中陷吐蕃者子孙,其语言小讹,而衣服未改”。

——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强劲的归属感,虽身在异域,仍心怀故国。

一位网友说得好:任何国家的强大都不是英雄奇谋善战,而是无数小人物的信念汇聚,小人物的信念不灭,国家不亡。

不久,吐蕃先是遭遇连年饥荒,王朝内部又因为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势力迅速衰落。唐朝趁机兴兵,张议潮也在沙州起事,以归义军之名发动起义,一呼百应。

848年,张议潮收复沙州,并向长安派出了10路信使,奉表归唐。

接着,归义军又驱逐了盘踞河西地区的吐蕃,克复瓜、沙、凉等州郡,收回疆土四千余里。

唐宣宗得知后欣喜若狂,特下诏令,将张议潮擢升为沙州防御使,后敕封为河西节度使。

自此之后,长安通往西北的古丝绸之路,再一次完全打通!

而这时,距河西沦陷,已近百年!

换了一个其他的地区,近百年时间只怕已经忘却了故土,甚至已经被征服者同化或灭绝,但我巍巍大唐、煌煌赤子,家国之念仍然不绝,虽九死而未悔,百折而不挠,最终成功复国归土!

时人作诗赞曰:“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这么大的贡献,由他的子弟们在家族开凿的洞窟中画上一幅《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过分吗?

幸好有这幅画,我们才可以在千年后一窥当时大唐边军的风采,让我们知道有这么一群人,曾经为了光复我们的土地作出了多么巨大的贡献。

画上浩浩荡荡的出行阵容,显示了张议潮在维护自己家园的富庶安宁方面的强大实力和决心。

从美术欣赏的角度来讲,这一宏大场面的结构组织、情节动作以及细腻的描绘都显露出高超的绘画能力。

整个画面构图严谨,色彩华丽,气势壮阔,显示出威仪赫赫的大唐气象。

为什么中国人在国外聚居的地方叫“唐人街”,我想你看了这幅画后应该就会有了答案。

现在,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我们更应该看看这幅画,了解这画后面的历史。

——有这样一个国家,你暂时可以打败他,但你征服不了他。他曾遇到过无数强大的敌人,也曾被打翻在地还被踏上一只脚,但最终他还是干翻了敌人,一次次的站了起来!

——数千年死中求生、败中求胜的经历,又岂是一些建国数百年的国家所能理解的?

——生在这么一个伟大的国家,还不够你臭屁的?千万别忘记我们国家的历史。只有你了解了它辉煌又沉重的过去,你的膝盖才不会软,你的脊梁才不会弯,你的心才不会因恐惧和挫折而动摇!


本文是《趣谈中国汉字/书法史》姊妹篇,《笑画中国美术史》(暂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钟,收获受用一生的知识,你值得拥有!加关注看之前文章,及时提示更新。转载请标明出处,欢迎出版社与我联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