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美术人物文化艺术 |
分类: 《笑画中国美术史》 |
现在有群“考据党”,对影视剧和古装汉服有着非常苛刻的要求,就是在着装和妆容上要求贴合相应的时代,最好能百分百还原。
对此,一笑只能说这群人是走火入魔了。
要知道人的审美是不断变化的,时代不同对美的标准也不一样。
哪怕是做古装,你也得对原来的装束和妆容做出一定的调整,这才能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
为啥这样说?
做古装,除了依据出土的服装文物以外,最靠谱的莫过于绘画。
但中国绘画,尤其是人物画,由于不重视解剖和透视,对光影的研究也比较缺乏,所以长期以来在写实方面就乏善可陈。
《洛神赋》这已经是唐以前顶尖的人物画了
这种情况直到了唐代,绘画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才得以改善。尤其是人物画方面,画家们画的写实程度跟以前比简直就是质的飞跃。
其中尤为出名的就是阎立本、张萱和周昉。
前两位我之前的文章都有介绍,今天就重点说说周昉。
周昉继承并发展了张萱的画法,《历代名画记》记载他“初效张萱画,后则小异,颇极风姿。”
周昉画得有多像?
郭子仪女婿赵纵侍郎曾请著名画家韩干(这个咱们以后在介绍)为其画像、众人称善,后又请周昉再画,难定优劣。
正好赵夫人回来了,人们就让赵夫人评价。
赵夫人就说韩干的画“空得赵郎状貌”,而周昉能够“兼移其神气、得赵郎情性笑言之状”。
——也就是说周昉画的,不仅形似,还能做到神似。
所以,我们如果拿周昉的画来做复原,应该是很符合唐朝,尤其是中唐时期风貌的(周昉从事绘画活动大约在公元749年到804年的50年间)。
周昉的绘画题材主要是表现贵族阶层的生活,如《明皇骑从图》、《杨妃出浴图》、《宫骑图》、《游春仕女图》等。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流传下来的作品有《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调琴啜茗图》卷等。
这些作品中,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簪花仕女图》(上了美术课本)。(手机请横屏观看)
服装咱就先不说了,这种轻薄露透、艳丽性感的风格很好还原,现代妹纸们也很喜欢。
重点看妆容。
首先,画上的美女这种短而粗的眉毛是蛾眉,开元年间及天宝初最流行。
——某百科说蛾眉“蚕蛾触须细长而弯曲,因此比喻女子美丽的眉毛”是不对滴。
发一张蛾子的触须照大家看看就明白了。
这种眉毛连刘嘉玲都hold不住。
其次,不知道是那时流行还是画家做了程式化的处理,反正画上美女都是这种细长的凤眼,而且是单眼皮哦!
这种眼睛放到现今,举一个明星大家就更清楚了——小岳岳。
咱PS一下,是不是很还原?
小鼻子和樱桃小嘴就算了,现在妹纸们开滤镜把鼻子都快磨没了,只是蛾眉和凤眼的结合估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接受无能吧?
如果稍微改造一下,蛾眉末端“淡扫”一下,配上美姿兰大眼睛,是不是好看很多?
所以说,如果百分百还原,现在哪个美女都会“毁容”,还是稍作改良的好——咱们中国文化,从来就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兼容并蓄的。
当然,这个“好看”是按照我们现代人的审美来说的,周昉所在的年代可不是酱紫的。
包括周昉画美女都是丰满型的,这也是当时上层的审美决定的。
北宋《宣和画谱》都分析了:“世谓昉画妇女多为丰厚态度者,亦是一弊。无他,昉贵游子弟,多见贵而美者,故以丰厚为体,而又关中妇人纤弱者为少。”
贵族嘛,吃的好运动少,管不住嘴又迈不开腿,自然长肉肉啦。
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画的美女也是丰满型的,隔了上千年,和周昉还是有迷之相似。
不但画贵族美女是这个样子,周昉画观音也是如此。
周昉创造的最著名的佛教形象是“水月观音”。
他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的珞珈山中的观自在菩萨“妙创水月之体”,描绘一轮满月将观音团团围住。
——然而这种画像在早期佛教经典中并没有出处,这是周昉根据玄奘所译佛经中“水月”(水中月)寓意“一切法相,皆为虚幻”而创作的,典型的中国文化、中国思维的产物。
很快,水月观音就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并成为了后世观音三十三相之一。
周昉的佛教画曾成为长期流行的标准,和吴道子的“吴家样”、曹不兴的“曹家样”、张僧繇的“张家样”一样被称为“周家样”,在美术史上统称“佛家四大样”。
“周家样”影响了中、晚唐、五代、北宋及明代,甚至朝鲜和日本等东方国家。
周昉的作品曾被新罗国人于江淮地区以高价买走。
日本奈良时代的佛教造像以及日本仕女画造型,都是学习的“周家样”。
给你看看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鸟毛立女屏风》,是不是和《簪花仕女图》比较像?
最后得说下,周昉能有这么高的水平跟他善于接受意见离不开。
《太平广记》记载,周昉曾在长安通化门外新修的章明寺画壁画,京城人士闻讯前来参观的数以万计。
所谓人多嘴杂,有人看了说好,也有人指出缺点。周昉虚心倾听,经过了一个月的修改,使公众完全满意,“是非语绝,无不叹其妙”,被评为当代第一。
——其实,这是个老梗了。
同样的情节在东晋时期的画家、雕塑家戴逵身上也发生过。
戴逵为了听取不同意见,在塑佛像时躲在锦帐后,用了三年时间才修改完成。
国外也有类似的故事。
希腊画家曾把自己的画放到街上,自己躲到画后听取意见。
不同的是:有一个鞋匠说人物的鞋子画得不对,亚伯尔马上改了,可当这鞋匠批评别的部分时,亚伯尔就说:“你还是只谈鞋子好了。”
——这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人讲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待批评意见不作当面的反驳;而西方人则是有一说一,不是专业的就不听、别开口。
这两种方式你更接受哪一种呢?
本文是《趣谈中国汉字/书法史》姊妹篇,《笑画中国美术史》(暂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钟,收获受用一生的知识,你值得拥有!加关注看之前文章,及时提示更新。转载请标明出处,欢迎出版社与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