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笑聊知
一笑聊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595
  • 关注人气:37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洛阳龙门石窟除了魏碑、佛像,还有一项人民大会堂都在用的绝活

(2021-04-13 20:11:40)
标签:

佛教

历史

美术

石窟

艺术

分类: 《笑画中国美术史》

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

他带过去的不仅仅是朝廷,还把修石窟的风气也带到了洛阳。

在洛阳之南,有伊水中流,两岸山峰竦立,如门阙大张,古称伊阙。

北魏迁都后的石窟,就修在这伊阙两岸东西二山上,号为伊阙石窟。

隋炀帝执政之时,因真龙天子所居皇宫正对伊阙,故将伊阙改称“龙门”,伊阙石窟也变为龙门石窟,延用至今。

PS:鲤鱼跳龙门是在四川南充龙门镇,和龙门石窟不是一个地方哈。

龙门石窟自北魏孝文帝年间开凿,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400余年,才成就了“四大名窟”之一的地位。

龙门石窟的艺术高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北魏时期的书法和唐朝的雕像。

不是说北魏时期的雕像艺术水平不高,而是相比之下,唐代的雕像更为精彩。

现在龙门石窟的“形象代表”,就是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据说是工匠根据武则天的样子雕刻的。

实际上,龙门石窟中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等8个较大的窟以及4个小窟都属于北魏时期。

其中,古阳洞最为出名。

它不仅是北魏上层贵族最早营造的洞窟,更重要的是它集中了魏碑的代表作《龙门二十品》中的十九品。

有关《龙门二十品》和魏碑的知识我在《趣说汉字书法史》中写过,还写了两篇,分别是《大部分游客买了全票,只看了半个龙门石窟,景区:“怪我咯?”》以及《只知道龙门石窟、龙门镖局?龙门还有一大艺术瑰宝你莫错过》,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如果要看北魏时期的雕像,建议重点放在宾阳洞。

宾阳洞是北魏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

“宾阳”的意思就是迎接出生的太阳。

皇帝这是把宗庙祭祀和做佛教功德合二为一了,所以不计工本。

宾阳洞于公元500年开工,动用人工达80余万,花了24年时间,尚未完工(只建成了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唐朝才修完的)。

宾阳洞正壁是主佛释迦牟尼坐像及二弟子、二菩萨,左右两壁又有一佛二菩萨。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佛、菩萨像一改云冈石窟佛像那种偏袒右肩式袈裟,都是身着汉族的宽袍博带——这是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在艺术上的反映。

衣纹采用平直刀法,密集流畅,富有生动的韵律感,已经有了之前我讲的“曹衣出水”的特色。

在面部的处理上,有典型的北朝后期流行的“秀骨清像” 的特点,面颊清瘦,脖颈细长,完全脱离了印度石窟寺的风格。

在装饰上,佛和菩萨的背光及顶光越来越华丽,如果转换成绘画,估计是能闪瞎钛合金狗眼的那种。

还有石窟顶上,穹顶中央,雕了一个硕大的双重花瓣莲花宝盖。

——这样的莲花宝盖在莲花洞也有一个(莲花洞因它而得名),据说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就是依据它设计而成,我估计现在家装中的吊顶灯灵感也是来源于此(开玩笑的)。

莲花宝盖周围还有飞天环绕,衣带飘扬,姿态优美。

这些装饰,都是围绕本尊设计,既丰富多彩,又不喧宾夺主,其造型艺术已达到北朝雕刻的巅峰,呈现着浓郁的中国气派。

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是这样评价龙门石窟的:“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本文是《趣谈中国汉字/书法史》姊妹篇,《笑画中国美术史》(暂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钟,收获受用一生的知识,你值得拥有!加关注看之前文章,及时提示更新。转载请标明出处,欢迎出版社与我联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