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说出家人不问世事?看看云冈石窟雕的是啥?居然还有憨豆先生?

(2021-04-11 13:40:29)
标签:

历史

美术

艺术

石窟

佛教

分类: 《笑画中国美术史》

其实,北朝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的代表还不在敦煌。

在哪里?

在北朝第一个王朝北魏的都城。

历史上,北魏有过三个都城:

386年道武帝拓跋珪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

398年拓跋珪改国号为“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

盛乐就不用提了,当时拓跋珪刚刚立国,还顾不上宗教这块。

过了十几年,政治平稳,经济发展了,就挪个更好的地方——迁都了。

迁都后的平城,是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西域与中原交易、交流的枢纽,妥妥的国际化大都市。

日本的平城、朝鲜的平城都是学咱们陕西大同平城的。

作为统治者来说,迁都后,搂草打兔子,把宗教思想这块也弄下也是个顺手的事儿。

据记载,当时平城有寺庙上百所,僧尼三千余。

其中最出名的,除了“天下第一”的永宁寺,“京华壮观”的天宫寺以外,就是“四大名窟”之一的云冈石窟了。

云冈石窟位于现在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

它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最先开凿的叫做“昙曜五窟”,也就是现在编号为第16-20号的石窟。

主持修建的是一位法名昙曜的和尚。

昙曜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浚[jùn]的帝师。

拓跋浚就是唐嫣主演的古装电视剧《锦绣未央》的男主角。罗晋演的那位——这么一说就明白了吧?

昙曜虽然是出家人,但对于人情世故还是很精通的(不然怎么能成为帝师?)。

他很清楚甲方粑粑的潜在需求,所以他在前期设计时就将五个石窟内的主要造像定位为北魏的五世帝王,说造窟主要是为五帝祈福,宣扬了皇帝“即是当今如来”的思想。

昙曜五窟规制宏大,呈椭圆形平面。

窟内虽然宽敞,但主要造像异常高大,占去大部分空间,让人感觉无比威严和隐隐的压抑。

造像均粗壮雄伟,面型方圆,鼻梁直挺,衣纹处理简洁,既有汉代雕像的质朴,又有古印度犍陀罗艺术的流畅写实。

其中,16窟的造像身穿鲜卑服装,胸前饰领结,两眼有神,顴骨高突,体格健壮,被西方游客誉为"美男子"。

嗯,这位“美男子”就是照着文成帝的样子雕的。

——这昙曜很能领会领导意图嘛,朕心甚悦!

可昙曜五窟,也是整个云冈石窟中最为人所知、最具代表性的,还不是16窟的这个造像,而是20窟的释迦坐像。

该造像高13.7米,面形丰圆,薄唇高鼻,神情肃穆。

佛像安然端坐,双肩宽厚,袈裟右袒。

普及一下知识:

这种“右袒式”造型来自于印度马吐腊地区造像

——衣服从左肩斜披而下,衣服的边缘搭在右肩头,右胸及右臂都裸露在外,这样方便劳作行动。

现在印度的佛教徒日常还是如此穿着。

佛像背后的大焰纹和坐佛、飞天等浮雕都十分华美,把主佛衬托得更加刚健雄浑。

这尊佛像据考证就是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的形象。

古人称赞它“雕饰奇伟,冠绝一世",充分反映了北魏佛教造像的宏伟气势,代表了北朝早期佛教造像艺术的最高成就。

直到现在,它也是云冈石刻的象征,云冈石窟的门票、明信片、邮票上全是它。

还有一处容易被人忽视,也颇有意思的雕像在第18窟。

这是一个佛弟子像,看看他深目高鼻,是不是很像憨豆先生?

这就是印度乃至希腊化风格在云冈石窟的典型代表。

昙曜五窟的开凿,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不但北魏皇家持续投资,还吸引了王公大臣、官吏商贾、善男信女的广泛民间资金。

哪怕自己个人钱不够,还可以家族、社团集资嘛。

于是从公元460年到524年,前后60多年,北魏举全国之力,修成了云冈连同周边的鹿野苑、青磁窑、鲁班窑、吴官屯、焦山寺等在内的武州山石窟寺集群。

这种修建石窟的热情,一直延续到孝文帝迁都洛阳,又在洛阳修建了龙门石窟——这个咱们下回再说。

总之,云冈石窟汇集了中外巧匠的智慧汗水和北魏全民的精神寄托,造就了一座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博物馆。

在云冈石窟的修建中,佛教美术的普及和北魏的汉化进程同步,工匠和艺术家们一方面吸收外来技巧,一方面融汇汉族本土风格,互相促进,让石窟艺术渐渐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

云冈石窟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


本文是《趣谈中国汉字/书法史》姊妹篇,《笑画中国美术史》(暂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钟,收获受用一生的知识,你值得拥有!加关注看之前文章,及时提示更新。转载请标明出处,欢迎出版社与我联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