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

标签:
离骚诗歌文学浪漫主义文化 |
分类: 走进唐诗的前生 |
《离骚》赏析
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触犯了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楚王也听信谗言,疏远和放逐了屈原。同时,屈原精心培植的人才也纷纷变质,使屈原的处境极为孤立。在此情况下,屈原写下了《离骚》,以此抒发他遭谗被害的苦闷和矛盾的心情,再一次向楚王提出规劝。
《离骚》虽然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但由于它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
《离骚》大致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即自“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从“女嬃之婵嫒兮”,至“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为后一部分。
前一部分描写屈原对以往生活经历的回顾,写诗人有生以来的不懈追求与奋斗,以及遭致失败之后所引发的检视与思考;后一部分主要描写屈原对未来道路和真理的探索与追求,以及努力无果之后所产生的矛盾与苦闷。
全诗没有平铺直叙,而是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这种表现手法,深深地影响了之后的文人墨客,比如诗仙李白的很多作品也同屈原的《离骚》一样,往往大量编织神话传说、日月风云和历史人物,构成具有象征意义的雄奇图画。
蒲松龄也很受屈原的影响,他在《聊斋自志》中说:“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
《离骚》在语言形式上,吸取楚地民歌的语言特点,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把句式加长,扩大了诗歌的容量。屈原不仅采用灵活变化的民歌句法,又在此基础上吸收了战国时散文的句法,在作品中使用了“路漫漫”、“长太息”等,从而创造了一种节奏分明而参差错落的句式。这为诗歌提供了一种新的、更灵活、更自由的表现形式。
《离骚》中又多用对偶。据统计,全篇对句在百句以上。其中非常工整的对偶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有以典故相对的“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还使用了错综对,如“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离骚》还有意识地变换词语的结构形式,使之具有错落之美,如“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蜿蜿”与“委蛇”是叠音词与连绵词相对,“掩涕”与“浪浪”是词组与叠音词相对,对应的词语或词组结构发生变化,是为了使语言形式发生变化,从而形成诗歌语言的节奏变化。
《离骚》还往往以双声配双声,叠韵配叠韵, 前者如“郁邑而傺兮”,后者如“聊逍遥以相羊”, 等等。这就形成了《离骚》的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离骚》370多句,2400多字,不但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唱,对后世的文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诗经》为代表的“风”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骚”*,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奠基石和古典诗歌的两个最高标准。《离骚》已经成为楚辞的代名词,“骚人”也成为诗人的代名词。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说:“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
司马迁《史记》中评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
鲁迅也曾赞之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汉文学史纲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PS:注:风骚还有种含义就是举止放荡。它来源于风疾和瘙痒,因为人痒了就忍不住要动手抓,一动手抓就会出现搔首弄姿、挤眉弄眼等效果,看起来就不太正经,因此就将此与人的作风联系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