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邶风·静女》,爱不爱你,看看这个就知道了

(2018-07-24 09:10:17)
标签:

儒家

教育

爱情

国学

文学

分类: 走进唐诗的前生
现在的孩子们很早熟,对于感情尤其敏感。他们没有我们小时候那种物质的匮乏,反而遭遇到了情感的疏离。所以,这些年的孩子们,都对“你到底爱不爱我”很在意。其实,爱与不爱,爱有多少之类的问题,绝不是问出来的,一些细节就可以看出来。今天要讲的《邶风·静女》,就可以告诉你这个辨别爱的方法——
《邶风·静女》,爱不爱你,看看这个就知道了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静女》,爱不爱你,看看这个就知道了

《邶风·静女》,爱不爱你,看看这个就知道了
《邶风·静女》译文
一位娴静美丽的姑娘,与我相约在城角。可当我依约来到,她又故意躲藏起来,让我遍寻不得,急得抓耳挠腮。
娴静美丽的姑娘终于出现,还带来了一支红红的彤管送给我。彤管鲜艳光泽,如此艳丽让我爱不释手。
彤管是姑娘用郊野采的荑草做成的,这是我得到的最特别最美好的礼物——并不是这礼物有多贵重,而是它代表着姑娘的一片深情。

《邶风·静女》,爱不爱你,看看这个就知道了
《邶风·静女》赏析

《静女》写的事情很简单,就是一名男子与心爱的女子相会,并接受了女子所赠的礼物。
但这么一件小事,却也写得细致入微、荡气回肠。

第一章写女子有约不来,男子“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章女子现身了,还送了一支彤管。男子立刻就由焦急而转为喜悦,拿着“彤管”爱不释手。——这帅哥被妹子套路了。
第三章男子得知彤管是女子亲手采摘制作,因此更加喜欢。彤管说白了就是一根草,并不是什么贵重礼物,女子就是用这种礼物来试探男子,但男子说这根草美极了,实际上男子是在表达自己对女子的珍爱——哪怕只是一根草,只要是你送的,我也觉得它很美很好——这就是所谓“爱屋及乌”。

其实,爱你的人,自然就会珍惜你,以及你给的一切。
所以,爱不爱你,爱你有多深,看看他对你送的礼物的态度就知道了。(这是题外话了)
《邶风·静女》,爱不爱你,看看这个就知道了
中国古代女子经典爱情信物

在《静女》里面,姑娘将一支彤管送给男子,被男子郑重收藏——这彤管,就算得上是爱情信物了。
那么古代的女子,都会拿些什么作为爱情信物呢?
——要知道古代的女子,可不像现在的你,想要什么,上万能的TB就可以了。她们不能轻易出门,更不能随便买什么给男子用的东西(丫鬟老婆子盯得可紧啦!),所以,她们能送的,通常是自己亲手所作或是亲身所有的物件儿。

手帕
最常见的是手帕,明朝诗人杨慎被贬边关,他的妻子黄娥思念丈夫,想写信又怕因书遭祸,所以就将一条白手帕捎给丈夫。杨慎接到手帕,反复思索,终于理解了手帕作为定情信物的原因,并写了一首《素帕》,将手帕的含义说得清清楚楚:
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相思。郎君着意翻覆看,横也丝来竖也丝。

荷包、香囊
其次就是荷包、香囊了。
荷包、香囊一般拴系在内衣上,是与身体最为亲近的小物件,而且做起来又不容易被人疑心(天晓得你做的是不是自己用的),又能够亲手定制,所以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
《红楼梦》黛玉误会宝玉把她做的香囊送了人,赌气把正在做的另一个剪了,宝玉气了,掀开内衣给黛玉看,还说“你瞧瞧,这是什么!我那一回把你的东西给人了?”——可见荷包、香囊之类的可不是随便能送人的,万一不见了可是会出大事儿的!

首饰
还有首饰比较常见。
主要是首饰随身佩戴,随时可取,又具有一定的价值(表达心意)和独特的形状(方便相认)。所以常被大家闺秀们作为信物。
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最出名的还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环佩
再有就是环佩了。
环、佩都是玉器。玉在中国的文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五经通义》说玉“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孔子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因此,以环佩赠给心上人,又有意义又显品味。
环、佩也是女子贴身所带之物,所以男子以环佩赠予女子,也是可以的。接下来,我们就要讲的《木瓜》,就是反映了这一点。
《邶风·静女》,爱不爱你,看看这个就知道了
读后练习
《邶风·静女》,爱不爱你,看看这个就知道了

《邶风·静女》,爱不爱你,看看这个就知道了

《邶风·静女》,爱不爱你,看看这个就知道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