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价、数量、总价”教学设计——整体感悟教学策略的实际应用
(2012-08-04 18:09:36)
标签:
新基础教育教学策略整体感悟杂谈 |
分类: 数学讲坛 |
“单价、数量、总价”教学设计
写在前面的话:
本教学设计“教学程序”的前半部分是仿照吴亚萍、王芳编著的《备课的变革》中“行程问题中的速度”一课所设计,后半部分是本人自主设计。
一、
1.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引导学生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结合问题的实际情景灵活地解决问题”,削弱了数量关系的教学。这样的编排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又可以避免学生机械套用数量关系来解决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纵观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只是清晰得给出了“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有关“单价”与“工作效率”的数量关系也只是在五年级“简易方程”这一单元中“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教学的练习中短暂地、浅层次地展示了一下。而购物中有关的“单价”的问题是在生活与教材中大量存在的,如果学生脑子里没有“单价×数量=总价”这样一个数学模型,他们在解决相关问题时需要从“生活情境”直接走向“应用”,这样,虽然减轻了些许学生的记忆负担,却加大的学生的思维难度,加重了学生的思维负担。致使解决此类问题的速率慢、效率低。
2.
数量关系的教学承载着学生的认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质的飞跃。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核心概念是单价,学生最难理解的概念也是“单价”。而教材中却设置有关“单价”这一概念的教学内容。虽然大多数学生在生活对商品的单价有一些感知,但认识还非常模糊,对单价这一概念的内涵不够理解。作为三年级学生,大多数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归纳、概括的能力,所以如果引导得法,学生应该能结合大量的实际素材来理解“单价”的本质意义(毕竟这在他们生活大量存在,在他们的经验范畴之内)。但学生完全自主地抽象、概括出“单价是指一个数量单位商品的价格”应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帮助。
二、
1.
2.
3.
三、
本节课采用“整体感知”的教学策略,主要运用从上位概念到下位概念的结构教学。在“单价、数量、总价”这三个概念中“单价”既是核心概念,又是上位概念。如果理解了“单价”的内涵,学生就可以在实际情景中很轻松地理解“总价”与“数量”这两个概念,并总结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但本节也力求用“长程两段”的教学策略,这一节旨在“教结构”,在下一阶段的“速度、时间、路程”的教学中过渡为“教学结构”,在“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结构”来进行探究概念及数量关系。
四、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大量的素材概括、总结、理解“单价”这一概念,归纳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提升,并从中感悟数学模型的简捷与方便,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知数学模型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五、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整体感悟“单价”的意义 |
1.为学生提供两种不同背景的材料: (1)数量相同,总价不同 两种圆珠笔,第一种2枝3元,第二种2枝4元,哪一种便宜? (2)数量不同,总价相同 有两种水果糖,第一种3个6角,第二种2个6角,哪一种便宜? 引导学生交流、对比、归纳、总结。 |
●学生感知背景材料,并独立解决问题。 ●交流、对比不同的解答方法。 ●归纳、总结基本的比较方法。 |
引导学生感悟各种不同的比较方法。 |
2. (1) (2) 引导学生进行一次大沟通,使学生整体感悟所提供的背景材料的相同之处。 |
●学生感知背景材料,并独立解决问题。 ●比较第二小题的方法与前面方法的差异,感悟求单位物品的价格的简捷性与必要性。 ●类比求出前面几个材料中的一个数量单位物品的价格并进行比较,归纳提炼出一枝圆珠笔多少元,一个糖多少角,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求一个数量单位物品的价格”这比较方法的简捷性与必要性。 引导学生感知不同背景材料中的共同特点,初步感知“单价”的内涵。 |
|
3.教师示范列举生活中“一个数量单位物品的价格”的例子,如一件上衣129元,一箱方便面多少元,一斤面多少元,一克黄金380元,一打丝袜10元,每个泡泡糖5角等。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总结出单价的意义。并结合实际认识单价的单位,如3.50元/千克。 |
●学生举例并交流。 ●比较感悟,虽然背景不同,但其中有共性。 |
在对所有背景材料进行总沟通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在不同的背景材料中寻找相同的所在,提炼和抽象出它们的本质属性。 |
|
二、数量关系的总结 |
1.结合上面四个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中所给的两种量可以分别叫什么?如第一个问题中的3元与4元是圆珠笔的单价吗? |
学生通过辨析,认识到单价与总价的不同之处。认识、理解总价与数量这两个概念。 |
有了对上位的概念“单价”的理解,对“总价”与“数量”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就比较轻松了。 |
2.解决问题: 超市里有一种牛奶搞促销,每盒3元,李阿姨买了6盒,一共需要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条件所表示的意义,并总结出基本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
●独立解决问题。 ●分析、总结数量关系。 |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 |
|
三、拓展运用 |
1.老师攒了9千克废纸,每千克可能卖8角,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2.郑州科技馆的门票每张5元,林红有50元,可以买多少张? 3.超市里搞商品大促销活动,一种橙汁“买3送1”,张阿姨买3瓶这样的橙汁花了12元,实际平均每瓶多少钱? 引导学生感知“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以及除法与乘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
●独立解决问题。 ●感知根据“单价×数量=总价”求单价与数量的方法: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三个概念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建模思想。 |
四、回顾总结 |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个种量?先认识了哪个量?又认识了哪两个量?先总结出了什么样的关系式?又推导出哪两个数量关系? |
学生回顾、梳理一节课的内容与研究过程。 |
在回顾探究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探究的“结构”:从上位概念到下位概念,从上位的数量关系到下位的数量关系的研究方法。 |
五、结构联想 |
师:想像一下,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可能还有什么知识与今天所学的类似,研究方法相似? 引导学生联想,教师适当提示。 |
学生大胆想像,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知识与方法的延续性。 |
由于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有限,所以他们能想像到“速度”与“工作效率”的内容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引导。 在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在“感知结构”的同时,知道将来还要“用结构”来解决类似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