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益组织植入微博的基因
(2013-04-22 18:00:28)当公益组织植入微博的基因
冯永锋
大家谈公益组织公开透明的时候,想到的第一件事,一定是财务上的公开透明。在全国人民都在疯狂地通过正规发票进行财务造假的时候,大家相信公益组织的正规发票一定是清正廉洁的,也相信公益组织能够按照捐赠人的意愿去完成所有的任务而不食人间烟火。
在我看来,这样的要求虽然不免正当,具备浑身上下内外表里的哲学正确性,但更重要的是,一家公益组织,需要透明的,是它的工作。而天生就是让一个封闭人变成一个透明人的微博,让公益组织的工作透明化、社会化有了无上的可能。
甚至有可能我们要在评估一家公益机构时,加入一个因素,就是这家公益机构的微博,运用得是不是烂熟于心、精炼于手,炉火纯青于形形色色的“社交网络”。
(小题)首先澄清一个误会,微博不只是“传媒”
有人一想到微博,就头疼,以为这样会浪费其大量的精力,因此百般抗拒之。有人一想到微博,就觉得混乱,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志运行和管理,于是就千方百计逃避之。有人一想到微博,就以为只是传播工具,因此,瞬间心理就产生万伏的高压,想到自己是个做研究的做技术的做管理的,不应当沾染传播的恶习,免得陷入不专业的怪圈,惹来追逐名利的恶名。
开始的时候我也有些这么想,以为微博真的就是媒体的细微化破碎化和随机化而已,与此前的所有媒体性质没有什么不同。几年用下来,几万条微博发过之后,才发现,有些特点,其实是与其他媒体不一样的。最重要的,是它并不只是传媒的载体,而是工作的工具。
一般对传媒见识不多的人,习惯于把微博当成“传播信息”的工具。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微博确实具备这样的才华,也是其基本道义所在。大家有消息要发布出去,过去要让这人审那个核,现在不用了,自己对自己负责,几分钟就可搞定;一次搞不定的,大不了重新再发一条。几条说不清楚的,大不了匹配个长微博或者博客。由此,微博充分满足了人们自由传播信息的热切欲望。
很多人认为自己很有思想。那么多的思想长时间得不到表达的机会,就会在心里淤积,积累得多了,要么坚硬如锈铁,要么生硬如钢渣;一旦给予机会表达,要么急切如水库泄洪,要么混乱如万箭齐发。于是,微博及时的跟进,给了这些思想大户们,随时随地表达思想和观点的机会。这可谓是微博的第二个大功德。
无论是传播正面的信息还是负面的思想,或者是传播负面的信息和正面的思想,这只是微博最基本功德的表现形式,微博真正的功德,在于“发起工作”。这种发起工作,不是简单的工作记录或者过程传播,而是极好的工作工具,或者说,如果一家公益组织是足够透明的,那么,它的工作一定微博化,它的微博一定工作化。
用微博来工作,与用电话来工作,电脑来工作,办公室来工作,原理是一样的。这是我看重微博气质的原因所在。相信微博,以微博来记录自身的工作,一个机构才可能全面“社会化”,难题会由社会频繁释放出,资源也会由社会翩翩而至。
(小题)边工作边设计,边捕捉边接应
微博带来的是社会透明。公益组织作为社会中极微小的组成元素,自然也享用到了微博的光束的透明照射,由此,走出封闭圈的包围。边缘角色通过微博,会在社会舞台上亮出活跃的舞姿;即使是最粗心的观众,也会随时留心到它的存在,为它的悲欢离合所牵连,所“通感”。
中国的好多事,不是靠制度解决的,不是靠思想家解决的,不是靠富商权贵们解决的,而是靠产品化的技术解决的。这产品化的技术,源于科学,源于管理,源于营销,源于商业,源于客户的争相应用。无数的技术耦合,让中国在不需要改变制度和社会格局的情况下,猛然间进入了一个相对透明的新时代。
过去,在封闭的时代,大家习惯于暗中做事,一切都要预先计划好、筹备好、设计好,才敢动身起步。现在,微博全面了之后,世界开始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现在任何一个人,只要有想法,就可以马上在微博发出来,整个社会的“助成酵母”就可能迅速发酵;整个社会的资源匹配器,就可能自动开始拼合资源;整个社会的公益发动机,都可能在一时间,为同一个目标而拼命的鼓风送力。
这就意味着,过去那些需要筹备数年,计划数月,准备数周的项目,可能发生了工作秩序上的改变,更是发生了工作节奏上的压缩。过去可能是筹备在前,想法明确在后。现在是想法突破在前,推进路线图的绘制在后。过去是团队组建在前,合作伙伴的协议签订在前,然后才是业务的推进和调整。现在是发端业务推进在前,团队组建在后,合作伙伴的发现和确认在后。过去是依靠熟人社会或者可控成本来保证项目的运营,现在则是依靠全力的与陌生资源的打交道能力来实现业务的推进和资源的化合。过去做事把资源想得太多,把困难想得太少,即使想到也是以模拟的状态去做简易的有可能失之偏颇的推演,现在可能是“屋漏偏遭连夜雨,船破偏遇打头风”,刚刚起步,不是被打击,就是被质疑,不是缺乏真实的战友,就是缺乏可靠的“商业伙伴”。过去一些梦想可能在五年内才可能实现,现在,可能一天就实现了。过去,资金可能需要全部筹措到位才敢梳头洗脸化妆后出门见人,现在,手头可能只有数分硬币就敢披头散发地“仗剑行天下”。过去,做项目全靠经验和台下十年功,现在,经验本身的取得与战友的识别与确认,团队的组建与目标的攻克,完全合并为一体,积极前行的过程就是培养将军的过程,积极行进的过程就是攻克堡垒的过程。
而这一切的过程,都是微博化的过程。一个项目只要做到足够的微博化,那么,真正的资源会出现,真正的合作伙伴会出现,项目本身的可执行度会得到极好的锤炼和修正,个人的理想会得到不少人的支持和认同,个人的一切微小公益成果,都会被社会识别、纳入记忆。
(小题)如何做才可能实现“工作微博化”
微博直通的是一个真正的野性社会。野生的环境满怀善意又充满凶险,感情真挚又惨烈壮观。你在这里会遇上真正的盟友,也会与一些人结下梁子——当然,多年以来又可能解除。
过去人们把自己封锁起来,是希望躲藏在相对安全的环境里,把想做的事做得更加可控一些。当然,表面上可以避开野性社会的凶险,但也失去了自由生长、直接交锋的机会。自然界的所有物种,都是不做设计的。从出生到死亡,从开花到结果,从扎根到长叶,从杀戮到被杀戮,一切的过程,都不可提防,不可预计,只能通过现场遭遇时的反应,来求得狭路相逢之后的“正相关”结果。
微博也是通过这样的透明化让工作本身从一开始就直接进入了野生状态。这样的过程,是最考验人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大家还是很想以各种理由,及早折回安全港,以躲避流言飞语枪林弹雨。
大家习惯性地做的第一件事,是害怕质疑,更害怕争吵,尤其害怕那些无理取闹式的争吵。而大家习惯性地做的第二件事,是害怕过多的操劳,心里都暗暗希望一击便中,几招就成。
而实际上,工作微博上进而透明化的过程,是一个非常艰辛的体力劳动过程,也是非常难熬的讨论和发送的过程。工作微博化的精华不仅仅是发些原创的微博,也不仅仅是在微博上疯狂地转发并“爱特”所有能想到的用户,工作微博化更重要的是持续地在微博平台上与所有关注此事的人互动。
互动、透明化,面临的就是真正的野性社会环境。你不知道会艳遇上谁,你也不知道艳遇上的人会说出什么话做出什么事;你更不知道围观的人怀着什么样的心理,翻滚着什么样的念想和冲动;最无法确定的是,你永远不知道几轮讨论下来,你想要做的事情会往哪个方向走。
当然,最终的项目方向的把控权还是在执行者自身。争议只会让执行者变得更加的通透和坚强,也会让参与者、围观者更加真切地入戏,让更多想参与的人得到了参与机会,就像一棵树,让想要停留的鸟类自由地停留,让整个事件的“社会资源化合度”越来越大气和完美。最终,是让一件事本身进入真正的自然发展状态,达到其本来应当达到的目标。
而要做到这一样,非常简单,就是持续地发送,持续地讨论,永无止境,甚至没有任何的功利化。一个人面对一个打开的世界,不可能只做一件事,他在微博上同时要关注很多议题,发表各种各样自由生发的言论;同时,也会被很多人关注,最终,养成的是一个持续与野性社会高度互通的公益组织。这样的组织,会像“风一样透明和灵动”。
微博不是媒体,也不是技术,它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感觉”,要让一个机构与微博形神合一,唯一的办法就是持续地用,没日没夜地用,不眠不休地用,无遮无拦地用。不为别的,只为传说中美丽的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