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与创新14法之最后一法
(2012-11-03 07:00:22)
标签:
杂谈 |
洞察与创新,前面每天坚持写一种方法,已经写了13条,今天是收官之笔,当然也是最核心一笔:品类定义
很多时候创新并不一定是产品功能或者本质有什么变动,而是改变消费者的心智,消费者认为你变了,你就变了,而怎样才能让广大的消费者感觉你变了呢,你又没办法一个一个跟他们沟通,就只有确定你的价值主张,你说的精确了到位了,消费者就能感觉到.
什么叫准确到位,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品类定义,这样你就把品类的心智位置先入为主了,但谁都想给品类定义,谁的定义算权威呢,谁真正能进入广大消费者的心里呢,只有两个因素;早和准
谁第一个对品类提出比较准确的定义,谁就占住先入为主的地位,比如马云给阿里巴巴提出“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就感觉不是阿里巴巴的口号,而是品类的口号,他一开始就想做一个全新的品类,并且最好做成了,同时也给模仿者制造了壁垒,好像你即使模仿也只能跟随无法超越,因为这个定义不是阿里巴巴的定义,而是对这种B2B模式进行的定义。
第二种定义就是准,就是以前可能品类里有很多产品了,但都是做到哪里算哪里,没有明确的诉求,但谁出来准确地定义这个品类,谁就一下子变成了老大,甚至他以前到底实力上是不是老大已经不重要了,比如“怕上火、喝王老吉”就是一个好案例,不光是王老吉的口号,实际上把百年凉茶的根找到了,为什么要喝凉茶,可能有无数个好处,可以包治百病,如果这样说就是白说,但核心功能特别是对非广东人的价值在哪里,防止上火,上火是中医概念,但也是老百姓的语言和最普遍的未满足需要,怕上火就是抓住了这个核心,契合了大众的这个需要,所以就火了,现在加多宝的诉求是改名,以后可能是正宗,这都有问题,广药拿回来后要打“吉”文化的情感诉求,我个人还是觉得怕上火蛮好,希望他们能继承和发扬光大。
那么如果品类定义已经有人定好了,其他产品还有机会吗,当然有,就是研究已有的品类定义,观察品类和子品类是如何定义的,看看定义中是否可以找到新概念的线索,大多数的品类或子品类的定义中都包含价值主张的数量限制,比如增加一些服务给与产品、系统利益点、功能设计,或者是更高端的产品、新一代的产品、产品功能上增加一些儿童保护的概念等。
比如纯净水早已被定义为方便携带的包装水了,这样廉价的产品好像无法重新定义,但农夫山泉这次提出的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做大自然的搬运工,就是定义新的子品类,他与常规的纯净水来自于自来水的净化不同,他来自于大自然的天然水,这样一下子人们的心智空间里就给他让出了一个位置,他没有诉求矿泉概念,但诉求天然概念,是一个不错的定义。
产品创新是一个心智游戏和竞争,也许你的一次品牌更名,一次换标,一次新品牌口号,都能带来新的创新印象,关键是要把握好更早更准更新的角度,这次蒙牛改新口号,我本来是看好的,也写微博表扬,但最后却砸在英文翻译上,无论你怎么解释,大众已经认为你错了,因为市场永远不相信解释!
洞察与创新14法到此结束,希望大家可以回过去仔细看看每一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就是完整的营销策略体系,下面我会写另外的品牌课题,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韩秀超
2012年11月3日
晨
前一篇:心理学品牌学之源